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00540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教案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他是如何做的呢 ?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

2、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 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主要 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 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 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 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3、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 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 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2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 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 威王果然

4、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 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 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 典自行理解。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

5、,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多媒体显示:(1)读准字音。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朝服衣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3)翻译下列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王之蔽甚矣。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确:(1)y 1 zh ao gu anku 1 ch aoji an(2)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闻:使闻。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

6、说。 谤讥:公开指责。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 (比徐公美 )。 (把握宾语前置 )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 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 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

7、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 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 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

8、到了什么呢板书:思(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 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板书:私 畏 求妻妾客2研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

9、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 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补充 ):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

10、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 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板书:私宫妇畏朝廷之臣求四境之内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

11、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 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 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板书:小 大家事 国事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 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 “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

12、者”。这三 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板书:三赏三变(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4多媒体显示写作思路,学生齐背课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 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1) 精彩的对话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

13、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 沾自喜的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 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 虑、急切的。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 问题可

14、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 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品味妻、妾、客三答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 加肯定的语气。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 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

15、那样中肯有力。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2)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 (与徐公比美 ) ;三 比(由已推王 );三赏 (齐王纳涑 );三变 (结果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 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 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 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更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