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978680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戈多读书笔记_应用文_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 待”,既抽象又具体。读者读了笔记都写了哪些内容?下面是橙子精 心为你整理等待戈多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篇一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 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 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 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 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 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 典经之处。

2、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 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 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 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 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 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 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 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 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

3、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 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 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 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 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 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 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 关联。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 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 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 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

4、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 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 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 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 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 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 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 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 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 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 的时

5、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 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 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 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 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 “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 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 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 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 永远是疲

6、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 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 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 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 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 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一一西西 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 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 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 自我,人与他人,

7、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 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 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 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 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 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 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20xx.6.16北京中青苑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篇二 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 给系住?”“拴在谁

8、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 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 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 不得知更不得见。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 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 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 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 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 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 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

9、作用。两人曾有 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 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 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 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 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 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 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 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 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

10、浪 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 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 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 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 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 去了生命,最后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运儿的思考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 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 记忆,

11、失去了宝贵的依赖,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 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 无力感觉。理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 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 尽头。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 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 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 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 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 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

12、态,两个流浪汉想 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 是如此深刻的状态。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 己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直存在 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 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等待戈多读书笔记篇三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 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 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春天

13、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 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 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 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 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 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 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 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 还是看一看波

14、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 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 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 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 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 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 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 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 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 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

15、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 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 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 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 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 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 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 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 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 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

16、自 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 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 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 帮助的人讨价还价。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 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 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 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 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 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 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 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 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 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戈多没有等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