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94988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2、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二、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三、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四、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

3、,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

4、比较。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二)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1、探究中位数。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

5、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板书:大 小 排列 中间的数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

6、从而突破重点。)(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

7、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2、探究众数。(1)、认识众数。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

8、:众数 解释实际意义(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板书:不唯一 解释实际意义。小结,师板书课题。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

9、,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五、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 大 小 排列 中间的数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不唯一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