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94622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一、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一) 、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 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 面。到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对健康给予了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那么健康的具体标志:(I)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 )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 )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 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 应变能

2、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 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9)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II)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二) 、什么是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 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 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2、心理健康标准:实际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因为它受种族、社 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

3、健康的标准是:(1) 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 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 信任。(3) 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 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免除不必要的忧虑。2、是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1) 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

4、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 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 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 面态度。(4) 积极与他人进行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能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能做到:(1)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 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

5、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 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 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 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 作业等。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 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所以要求我们能做到:(1) 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 不会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 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

6、) 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 不会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要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同时也说明,从事教师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表现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 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 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 偏高,“语言暴力”重。福建省心理学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9.4

7、%的教师有轻 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那么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1、生理心理症状。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 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常常还会出现身体症状,如失 眠、无食欲、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呼吸困难、头疼、眩晕等。案例: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严重心理障碍,撇下还不到一岁的 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 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实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

8、始终记得一句话: 误人子弟,杀人父兄。”2、人际关系症状。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 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冲家人发脾气、 体罚学生等。案例:“2003年4月12日,是重庆市实验中学9年级学生丁瑞婷,女,15岁。因教师汪 惠清批评她“你长的不漂亮,个子又矮,连当坐台小姐都不够资格”由于批评严厉,同时又用木板打其手脚。之后丁写了份遗书:“我什么资格都没有,我走了。我恨透了这个社会, 我永远都不想回到这个社会了 ”最后跳楼自杀。这是教师的语言暴力导致的结果。3、职业行为症状。这种症状在职业上主要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

9、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 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 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 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案例:河南一教师体罚学生引发脑积水。现年13岁的范玲玲在河南西峡县龙沟学校学习。 2002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数学课时,数学教师赵某在课堂上向范玲玲要数学作业,因范站在 座位上未动,赵老师便又重复喊了一声,让范玲玲把作业交上来。但赵老师看到范玲玲还没有做 完作业时,一气之下就把作业摔到地上,并对其来回推搡,接着又照范玲玲同学的脸上打了几耳 光。当时,范感到头晕眼黑,第二天开

10、始出现高烧症状,接着出现恶心、头疼、头晕、呕吐、不 能走路、屙床尿床,神志不清等症状,后经司法技术鉴定为阻塞性脑积水。4、教师的职业倦怠。据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对昆明市城区示范小学、城区一 般小学、城郊接合部小学和农村小学共13所小学、701名教师的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小学 教师中,60.38%表现出了倦怠状态,其中44.11%处于轻度倦怠状态;14.13%处于中度倦怠状 态,2. 14%的教师处于高度倦怠状态。其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 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 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

11、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 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有的甚至为了一句批评走上犯罪的道路。案例:2002年6月,云南昆明寻甸县一个小学教师因受到校领导不点名批评,气愤难平, 为泄私愤,竟然放火焚烧校舍,造成8名住校学生被烧死,4间教室、7间宿舍被烧毁的犯罪事 实。四、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教师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一)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沉重的绳索一一升学率:升学率始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看 升学率,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家长更在乎学校的升学率,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是终落在教

12、师 的身上。有校长说:“我们面前的宪法是高考而不是教育法,高考指向哪里,我们就走 向哪里。”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当然要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其责任人还是教师, 加上家长对教师种种评价的推波助澜,教师只有在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玩命地工作。2、不堪重负一一超负荷的工作:每天早上,当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已早早等在教室门口; 每天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后,老师还在与我们谈心或答疑;晚休时,老师要到寝室看望学生,了 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督察就寝。在住宿制学校,班主任从5: 30工作到23: 00,一天 工作16小时是常事。据报道:某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年级组长张老师某星期一的工作安排:6 :

13、00起床,7 : 00到校,然后检查初三学生的早操、早读。完成两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参加年级组 长会议,会后传达会议精神。中午,接待家长、分析试卷、备课、做课件等。下午第一、二节上 课,第三节全年级体育锻炼课,作为年级组长的她又要去操场监督。第四节课,学校要求教师进 课堂,她也再次走进教室。张老师说,白天在办公室她只能是批改一些作业,而作文、试卷这些 大批量的批改任务是一定要带到家里完成的。由于办公室比较嘈杂,备课也只能晚上在家里完成, 整天繁重的工作使张老师连作家务的时间都没有。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延伸性过长,是普遍现象。3、危机重重一一职业的竞争加剧: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只要符合中

14、国公民 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的就可以申请当教师。加上近年来,各校纷 纷启动聘任制,末位淘汰制,使得一部分教师处于焦虑和危机之中。4、无尽头的“学习”一一不切实际的进修、培训:十几年前,求学和工作似乎还是人生的 两个阶段,如今,几乎每位教师都在不停地充电,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研究生,求学的路似乎永 远也走不到头。加之论文、课题、评职称的要求,各级各类培训把教师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 不得不在本该休假的时候背起书包,走进了各种各样的教室;在夜深人静完成了白天延续下来的 工作;本该歇息的时候,又拿出一本本书籍,在灯光下熬红了双眼。5、挣扎与困惑一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标在培

15、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它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要重新获得新的技 能,要采用不熟悉的教学方式,要坚持不断地去学习和摸索,要去创造去发现,付出更多的时间 是毫无疑问的。而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人们对教师寄予种种期望,至于期望是否 实现则完全交付老师,期待一旦失败责任也就完全归于教师,教师由此而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教师们的实践与探索总是被动,他们成了迷途的羔羊,在困惑中挣扎。(二)、主观原因也有几个方面:1.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不均。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 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

16、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个人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变化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 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我们没办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主观世界。 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一)合理的认知。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 从天上掉下来”。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主体可以自由驾驭的情绪体验。对同一 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不同的认识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截然不同的:你唤起的是 幸福感还是痛苦感,全在于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案例一:“卖盐与卖伞一晴天与雨天”。说的是一位母亲两个儿子的故事。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