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910033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转贴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展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XX重建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

2、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防止单人行动。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1、了解灾区根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方案和实施情况等。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根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3、。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展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历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展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XX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XX。-二原那么: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展,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展;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

4、露个人信息;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局部,并不万能。三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效劳;尽量进展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场,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 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响 , 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响;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 120 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

5、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展心理干预,其中局部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展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五工作时间表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六确定干预技术: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

6、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提供疏泄时机,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开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响,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响,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 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展心理干预外,引入标准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 - 眼动

7、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 (EMDR);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七干预技术要点1、心理急救1接触和参与目标 :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场与幸存者接触。2平安确认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平安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平安感确实定。3稳定情绪目标 :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响。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4释疑解惑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5实际协助目标 :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方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

8、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承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6联系支持目标 :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7提供信息-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响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响、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8联系其它效劳部门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效劳。2、心理晤谈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展,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展集体晤谈。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抚慰;资源

9、发动;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 ( 认知上和感情上 ) 消化创伤体验。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 24-48 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 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展。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 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 / 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响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 24 小时内不进展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晤谈过程:正规分6 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展。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展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那

10、么,仔细解释XX问题。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 ?您目前有何感受 ?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病症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响综合征病症,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 ?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 ?请参加者讨

11、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响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响模式;自我识别病症,将应激反响常态化,发动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效劳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 ( 如过度饮酒 ) ;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答复以下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方案;重申共同反响;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 2 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展随访。晤谈本卷须知: (1) 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对

12、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 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3)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4) WHO-中单次实施。 (5) 受害者晤谈完毕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展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表达灾难细节。3、松弛技术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别离反响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别离反响表现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局部或完全丧失。四、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

13、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 , 会给救援工作和蔼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 , 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 , 持续有人陪伴 , 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 , 影响善后处理。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 , 以免引起冲动情绪 , 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展心理救援同时 , 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 , 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5、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 利用媒体的资源 , 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XX知识 , 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 , 发动

14、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承受工作组的培训 , 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 , 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 , 让公众了解 , 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 , 答复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准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 , 要如实答复 ; 积极主动 , 引导舆论导向。7、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展。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

15、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3、召集人员,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技术路线都应该统一。-4、如需要,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和设备。-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和需要的地方,按方案对不同人群进展访谈,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资料。6、使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展心理筛查,评估重点人群。7、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响较重的人员当场进展初步心理干预。8、访谈完毕后,将访谈结果向当地负责人进展汇报,提出对高危人群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要交代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高危人群时的本卷须知,包括简单的沟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技术。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响的人员进展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完毕后再次进展心理评估。10、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进展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现场救援人员经常出现应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