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90400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DOC 14页)(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

2、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 B灵枢官针 C素问异法方宜论 D难经二十九难 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 B行气 C镇静 D调和阴阳 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

3、用,全书同。)A止痛 B升压 C降压 D安眠 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 B亡阳灸关元 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 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B)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D)(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B)A青龙摆尾 B白虎摇头 C龙虎交战 D阴中隐阳 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A补心俞 B泻行间 C补照海 D泻申脉 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

4、正,全书同。)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四、简答题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2黄帝内经中的“解结”是什么意思?疏通经络3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疏通经络的方法是什么?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五、问答题1针灸调和阴阳应遵循什么原则?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

5、虚阳亢之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之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2针灸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哪些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一、填空1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2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3针灸清热溫寒的原则包括热则疾

6、之和寒则留之。4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5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篇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7灵枢经脉篇曰:“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8实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泻法或点刺出血。9素问针解篇曰:“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10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属于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二、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B)A扶正祛邪 B虚则补之 C子母补泻 D调和阴阳 E都不是2针灸治疗原则

7、中,“热则疾之”是指:(E)A施灸壮数多 B急吹其火 C拔罐速度快 D拔罐火力强 E毫针点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3下列与“热则疾之”无关的是:(B)A浅刺疾出 B热病可灸 C少留针 D泻法 E点刺出血4根据灵枢经脉篇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寒则:(E)A除之 B疾之 C补之 D泻之 E留之5针灸治疗原则中,“寒则留之”是指:(E)A艾灸时间长 B艾灸量大 C寒证行针时间长 D坐罐 E都不是6最能体现“寒则(温之)留之”治疗原则的是:(D)A埋针法 B艾炷灸 C拔罐 D温针灸 E火针法(二)B型题A久泄 B寒痹 C水肿 D发热 E扭伤1、虚则补之:(A)2、陷下则灸之:(A)3、寒则留之:(B)4、宛陈

8、则除之:(E)A实则泻之 B寒者热之 C热者寒之 D陷下则灸之 E宛陈则除之5出自灵枢经脉:(D)6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E)(三)D型题1下列同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CD)A虚则补之 B盛则泻之 C满则泄之 D邪盛则虚之 E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陷下则灸之”适宜于:(CD)A失眠 B多寐 C中气不足 D子宫脱垂 E遗精3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陷下则灸之”的病症是:(BD)A水肿 B久泄 C尿闭 D脱肛 E中风闭证(四)X型题1下列针灸治疗原则哪些出自灵枢经脉篇?(ABE)A虚则补之 B盛则泻之 C满则泄之 D宛陈则除之 E陷下则灸之2适合“实则泻之”治则的病症是:(ABD)A

9、高热 B中暑 C久痢 D剧痛 E脱肛3可用于“宛陈则除之”的穴位有:(DCE)A血海 B膈俞 C曲泽 D委中 E十宣三、改错1灵枢经脉篇对于热证和寒证提出的治疗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2“热则疾之”是指艾灸过程中急吹其火。3针灸治疗寒证宜浅刺疾出。四、简答题1针灸“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2针灸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3针灸对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寒则(温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留针五、问答题1“治神守气”在针灸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

10、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2针灸临床如何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并举例说明。热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疾之,具体应用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例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寒则(温之)留之”

11、,适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第三章针灸临床辩辨证论治一、填空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应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2标本施治在临床上运用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当标本俱急或俱缓时,则应标本同治。3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4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5阴虚火旺的治则,一般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6阴证

12、转为阳证,表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阳证转为阴证,提示病情有加重的倾向。7里寒证最宜施行艾灸疗法,以温针灸最为适宜。8肺气不足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肺阴不足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9气陷证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针灸并用、补法,重灸。10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11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1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13按压巨阙、膻中过敏或迟钝,可判为心经,心包经的病变。14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15皮肤的良导现象,是经络通畅的表现,经穴的电位变化是经络活动的反映。二、选择题(一)A型题1适宜于胃阴不足的是:(E)

13、A针灸并用 B重用灸法 C针补加灸 D泻法 E平补平泻2取心经、心包经和督脉穴为主可用于:(D)A心气不足 B心血亏虚 C心火亢盛 D痰蒙心窍 E心脉瘀阻3穴取关元、足三里、下巨虚,针灸并用、施行补法适宜于:(C)A大肠虚证 B大肠寒证 C小肠虚寒 D小肠气滞 E都不对4针灸并用、泻法适宜于:(B)A肝血不足 B肝脉寒滞 C肝阳上亢 D肝气郁结 E肝风内动5要求针灸并用、并强调重用灸法的是:(D)A气虚证 B气滞证 C气逆证 D气陷证 E都不是6针灸并用、补法适用于:(D)A肺气上逆 B胃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肾不纳气 E都不对7只针不灸、平补平泻适宜于:(C)A气不摄血 B血热妄行 C阴虚火

14、旺 D瘀血内积 E气滞血瘀8按辨位归经,后头痛属于:(A)A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C少阳头痛 D厥阴头痛 E少阴头痛9哪一种“经络现象”不属于经穴压诊范畴:(D)A敏感 B麻木 C结节 D丘疹 E凹陷10经络电测定中,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数据是电阻值大于或小于:(C)A1万欧姆以上 B1万以下 C2万以上 D2万以下 E5万以上(二)B型题A牙痛取颊车、合谷 B足三里补气血 C大肠俞止腹泻 D印堂、太阳治头痛E天突平喘1局部治疗:(D)2整体治疗:(B)3整体与局部同治:(A)A感冒针外关 B五更泄灸命门 C咯血针孔最 D面瘫取合谷 E急性吐泻、四肢逆冷针中脘、灸关元4急则治标:(C)5缓则治本:(B)6标本同治:(E)A补法 B泻法 C平补平泻 D平补平泻加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