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867704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孝爱文化植根校园 让孝爱文化走进校园 王坛镇中心小学喻菊萍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经典非常推崇孝。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就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青少年的自觉意

2、识,使当代青少年形成“孝”的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知之甚少,由此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以孝爱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孝爱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全校师生中持续深入地弘扬孝爱文化,由此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等方面 一、了解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其中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粕部分。本文从“孝”的最基本的意义上来吸收传

3、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弘扬。总的讲,其主要方面有: ()要保全身体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最初步的践行孝道。敬养父母以保全身体为前提,孟子对此点有如下论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毁伤身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即使身体健全,但品行不端,名声有损,也是尽不敬养父母的职责的。因此,全身是事亲的前提,而全身又是为了更好的敬养父母,实现孝道。保全自己的身体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不要便自己生病,更不

4、能陷自己于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也就是说保全身体、保全名望是为了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2)要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即是“敬爱”、“奉养”父母。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也。如果对父母的行为不恭敬,言语不和逊,面色不柔顺,即使早起晚睡,耕耘栽种,十分辛苦劳累来奉养父母,也不会成为孝子的。孔子还在回

5、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是说,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孝”。孝顺不但要奉养,更要尊敬。这种援“敬”入“孝”的思想,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血亲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 (3)要“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说是做到“孝

6、”了。一个尽孝道的人应该继承,弘扬父辈们的美德。陆游的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要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说来,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般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地、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

7、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光荣与自豪。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囹圄,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使父母感到痛心疾首,这就是大大的不孝了。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 ()要“谏诤” 古人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时还得要谏诤。孝经专列谏诤章,可见,孝经是坚决反对盲目地顺从父令,在父母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

8、反而应该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而合于义。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子女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悖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地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社会生活的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都应该遵守。 (5)要慎终追远 敬养父母与谏诤都是事生的内容,孝的完成还有送死的内容,曾子将其归结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作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仪礼。孝经专列丧亲章,置于全经文末。孔子认为“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

9、丧”,主为其是“天下之通丧也”。他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之一,认为祭祀的核心是要“敬”,要“祭思敬”,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终”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孟子认为,在安葬自己的父母的用度上,要与自己的财力相当。他说:“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儒家的“慎终追远”里的那些繁琐的祭祀仪式及带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今天已经不宜提倡了,但是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追念先辈,对那些对国家、民族有重大

10、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以及民族英雄,在他们的诞辰时,召开纪念大会,表示对他们的追念仍是有意义的。对于父母和亲人的追念,也是应该的、必要的。 二、结合乡土实际,让孝爱文化走入校园 王坛有舜皇庙,舜又是一个大孝子。根据这一实际有利情况,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舜的孝顺事件,舜皇庙的建造历史以及舜皇庙里的建筑等,多方位的引领学生感受孝,体验孝,学习孝。 三、营造孝爱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爱教育 2021始,学校抓住新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园廊文化、庭院文化、书香文化,并着力结合孝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孝心美德。教学楼的各层走

11、廊上有序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图”,张贴着古今中外名人的孝爱故事、名人论孝、孝与经济、孝与教育和校园孝爱之星等内容。校园绿化带里的校徽图案,各班班级特色中队角等,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孝爱文化气息。优美的校园不仅给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让孝爱传统和美德时时处处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三、广泛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深入领会孝爱文化的内涵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立足于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立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乡土优秀文化的土壤,立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点;将乡土孝爱文化教育纳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学校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先后多次举办过以宣传弘扬“孝爱文化”

12、为主题的“书画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让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融入。这样,孝爱教育的内涵,即孝敬长辈、尊师亲贤、互助友爱、知义明礼等,不知不觉地植入到每一名学生心中。 四、开展孝爱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孝爱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校广播、校报和班会进行宣传,举办以孝爱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栏、黑板报、书画等评比活动,同时结合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时政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孝爱教育。此外,学校还抓住各种机会,开展各种类型的孝爱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放大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观。

13、如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七去祭奠舜皇,追思先人孝贤情思,此外,学校还要求学生每星期天多为家长做些家务活,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强化了道德意识,增强了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值此新风兴起之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适逢其时,引导广大青少年孝于家而忠于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第7条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0条,具体要求学生与父母沟通,“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接受父母的监护;“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

14、,不顶撞”。这些规定有“孝”也有“悌”,还有行为方式的提示,隐含着学生长大成人,要恪守孝道、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思想导向。为此,应指导和组织学生: 、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良资源,联系守则和规范,懂得孝思、孝情和孝行的意义,反思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期望和关爱,自己为父母分劳分忧情况,提升精神境界,主动行孝,做父母的好孩子;回顾求学以来的精神状态、发展状况,反思是否珍重父母之教、师长之诲、同学之谊,敬业乐群之得或者疏怠嬉戏、扰人自扰之失,从而正身 养德、励精广才,做学校的好学生;理解国家、社会的要求与关爱,检阅自己的社会行为,思考自身价值,从而立大志、养大气,规划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5、,优良的行为习惯,做振兴中华的好公民。 2、认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增进智慧,持恒历练。当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社会,公民的人身、人格权利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宽容与合作。从家庭到社会,人的自由,人际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要靠自觉。人的一生,家庭、社会角色虽然在不断地变化,可是人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相互交往中既要遵从社会规范,又要发挥个性优势。发扬古道,学习他人,可以获得良好的启示,又要与时俱进,善于继承和创新。如看了公益公告“洗脚”内心震动,想到要在生活细微处慰悦父母,而父母未病未老,需要儿女天天去洗脚吗。如果知道父母

16、艰辛,自己该做些什么呢。学会行孝,重在闻一知十,乐为不辍,而不是一曝十寒,应当持之以恒,养成道德,以担当重任。 、躬行实践,从自己身边做起。坐着谈不如起来行,道德养成必须经过真诚的道德实践。知荣辱,养正气,树新风,尽责任,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做起,集善成德,集跬步以成千里。写一偏文章,呼几遭口号,信誓旦旦,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做正事,做好事,原属本分而夸夸其谈,故意以善示人,乃非真善。行孝并推而广之,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组织引导学生少而学,壮而行,终生以之,这样才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才叫素质。 虽然校园孝文化建设时间不长,但是学校的孝爱文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