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86211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 日期:1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子女教育目前面临种种障碍和困难,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之处,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应加快户籍制度、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发动社会力量,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学籍管理和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辅导。最终实现公平教育,和谐社会的理想。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和谐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他们的子女也随着进入城市和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

2、都是适龄儿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 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城市中还出现了许多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户籍、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民工自身原因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面临着种种障碍和困难,由此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不公平状况问题日益突出。一、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一)农民工子女入学难我国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出打工的农民子女如果在户口所在地失学,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父母打工地区失学,

3、却无人过问。国家提出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应实行两个为主:当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当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仅够维持本地区儿童入学,若再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经费,公办学校是难以承受的。于是有些公办学校只好向农民工子女家长收取学杂费,这又违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的规定.因此公办学校只好找出种种理由,拒招农民工子女。据了解,大多数公办中小学不愿招收民工子女,经费紧缺是原因之一。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基本素质较差,教学难度大,学校生怕拖了教学质量的后腿。与此同时,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也不愿进城市公办学校,一是因为基础差怕跟不上,二是怕受到城市孩

4、子的歧视。他们只能在条件极差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由此彰显了教育的不公平。(二)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据安徽省全国人大代表华岩调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有200万人左右。在这些流动孩子中,小学入学率为85%,初中入学率仅为20 ,也就是说,约有100万农民工子女处于失学、辍学状态,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这着实让人吃惊,同为中国儿女,本应享受公平的教育,而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子女,在起点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时机.早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把受教育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无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1986年颁行

5、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上学。”我国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的存在,既不符合国际人权法则,也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所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为一道极不和谐收稿日期:200708-30作者简介:袁华平(1977一 ),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律英语。100第5期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10月风景。(三)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一项调查显示,年

6、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大城市,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怀念远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

7、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人歧途,一旦陷人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自我防卫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四)教学实践的不公平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农民工子女不能参加学校或者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评“三好学生等评优项目,不能人队人团,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事实上的歧视无形地伤害并影响着这一代本应健康成长的心灵和孩童之间人格的平等和友谊.农民工子女因被嘲笑而习惯了自我封闭,因被剥夺、被隔离感而更显自卑。身处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加

8、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稍不留心孩子便误人歧途。因此公平教育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户籍制度是中国大陆社会分层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于城乡人口迁居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1958年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将城市与农村划分在两个在权利、义务与社会福利保障上不对等的社会集团,使农民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农民工进城谋生,但“离乡不离土,打工在城市,户口在农村”_】 的边缘身份并未有所变化,至今也无一项特别的法规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也就直接产生了其子女在城市人学难的问题。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

9、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人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仅把户籍制度改革停顿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已影响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虽然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户籍等限制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农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还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无法真正融人城市,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在城乡间来回迁徙,使之既没有安身立命的自我认同,也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强化了

10、就业领域城乡分割的制度歧视,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使农民工陷人与城市分离状态,进而影响农民工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流动人口的孩子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应归结为我们的教育失败,而更深层次的要求则是相应的社会改革。(二)教育制度的制约首先,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困境与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相关。中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财政的过度分权;第二,中央和省级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加速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化趋

11、势。此后,中国基础教育形成了县、乡两级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各级财政实力不同,特别是乡镇财政,是最薄弱的一环,由此导致城乡教育投人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从教育转移支付看,中国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较大问题。现行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项目主要有灾后校舍修复补助、师范教育补助、职业教育补助,以及1995年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些专项补助规模很小,且多为一次性或临时性项目,对消除城乡间、地区间教育差距作用有限。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与分权式教育财政体制结合所产生的后果是:越是高一级的政府,其所承担的教育投资责任反而越小。城乡义务教育投资的巨大差异以及中】0】教育教学 袁华平

12、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央和省级政府负担教育投资比例极低的现实带来两种后果:第一,城乡差异悬殊的义务教育服务质量诱使农村适龄儿童流向城市,从而对城市义务教育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我们称之为“需求效应);第二,义务教育过度分权的特征也让中央和省级政府回避了教育投资责任。在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有限的背景下,城市地区依靠自身的财力也难以满足本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称之为“供给效应”),以上两种效应共同强化了城市地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投资负担。同时,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服从于人口户籍制度。武汉武昌区抽样分析表明,武昌外来人口中“双证”不全的占599% ,这部分外来人口的子女流失、辍学的

13、可能性最大。_2 这些都给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原国家教委对6个试点区进行的流动人口就学情况的调查显示,未入学的适龄儿童中,因成绩太差中途辍学的占679。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市3213流动儿童少年的学生在达到初中毕业年龄后,就完全放弃了学业。_3 作为出身于农村家庭的流动人口子女,他们完成学业的机会都很困难,学业成功更为不易。(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群体,自身存在着与城市生活相互抵触的一些特征.农民工子女拥有的教育环境及家庭环境,与城市儿童相比,有很大区别,突出表现为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匮乏.第一,家庭经济困难。据一份研究显示,我国当前流

14、动人口家庭中有四分之一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当因贫困难以维持子女正常学习开支时,子女就不得不被迫失去教育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经济条件成为阻碍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要原因。其次表现为素质低.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子女教育与否的一个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则其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较高,反之,则较低。农民工阶层虽然是流出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文化素质绝对值并不高。他们仍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重体力行业,他们不断为生活奔波,极少有精力关心子女教育,加上生活上不容乐观的境遇,他们甚至放弃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文化素质低,观念的相对落后是导致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第三,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1O2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