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860973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北宋设立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 A.参知政事B.转运使C.三司使D.枢密使2.唐太宗时期,如果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

2、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4.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唐朝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祜的意见。崔祜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6.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7.新唐书记载:“(

3、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B.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9.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10.“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

4、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1.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学校体系的完备B.商品经济的活跃C.文学艺术的昌盛D.科举制度的推行12.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3.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当时

5、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 A.工部B.户部C.礼部D.吏部14.我国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 ) A.唐朝B.元朝C.宋朝D.明朝15.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

6、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

7、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

8、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

9、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治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

10、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

11、案】C 【解析】【分析】A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排除A;B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所以排除B;C财政权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所以答案选C;D枢密院掌管军政权,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答案】B 【解析】【分析】唐代在中央形成了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在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即尚书省根据政令的内容交由相应的部去负责,故选B项。ACD项中的运作程序不符合三省规定。【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三省六部的创立和完善,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