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845229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尔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响。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女儿圆圆是父母的

2、乖宝贝。既聪明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好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光阴。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困难的光阴,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几许无奈,假设干希冀,唯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杨绛我们仨有感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明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

3、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

4、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千年风范,坚韧不拔。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

5、望极高,然让人感慨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管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制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仰的是,繁忙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

6、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沉、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老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根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

7、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化骨髓的自觉了。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听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

8、,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读我们仨有感缘于钱钟书先生,让我有幸认识杨绛女士及我们仨。去年的某个时段看到有关杨绛女士的一些报道,迫不及待的想理解她及她的故事,匆匆在网上买了我们仨,看了一点朦朦胧胧的,于是就搁浅了,这个学期每天晚上看自习,于是接着从开场看一遍,没有华美的词语,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丈夫和女儿的爱,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如今,就只剩下了我一人,让人失落,难过,伤心。 第一局部我们俩老了,作者以梦作为开头,梦见作者和丈夫一起漫步,说说笑笑,突然丈夫不见了,空旷的田野里,只回荡着作者的呼喊声,形成鲜明的比照,增加了作者的孤凄,丈夫去了哪里,是回家了吗,他怎么一声不响的自顾走了,作者总爱做

9、这类的梦,梦境不同而情味相似,作为一个三十岁的已婚女人,我身同感受,有爱就有家,他在家就在,让我感受到一个女人对家的守护,对爱人的守护。第二局部,我们三失散了,作者以一家人平时的生活琐事,工作学习为主,讲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但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和想像的不一致,作者说她这一辈子最成功的著作就是女儿,但造化弄人,一九九年早春,女儿钱瑗因病去世,文章中描绘了女儿的工作,以及生病的点滴,直到去世心里总放不下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无疑是最痛苦的,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感她的无助和无奈,很劳累,也很沉重,家已不是家,只是客栈了。第三局部,我一人思念我们仨,作者讲述了和老

10、公的相识相识,一起留学,一起走过的日子,和所有的磨难,及老公成名后的种种,文章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一起过日子,一九九八年末,老公钱钟书去世,人间也没有永远,作者和老公一生坎坷,老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排的居所,但事与愿违,生老病死,我们三在人生道路上走到了尽头,就此失散,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文字写到这里,眼睛很酸楚,可能再多的词语也描绘不出作者的悲哀欲绝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万物都会逝去,只要真实存在过,一切足以。我们仨800字:读我们仨有感我们仨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

11、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局部:第一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局部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的文学吧。第三局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在思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_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_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疑心钱钟书先生在_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书中没有让人悲哀欲绝的词句,没有让

12、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目光对待芸芸众生

13、,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间隔 ,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到达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到达的境界。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读我们仨有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800字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可以。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

14、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假如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单独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

15、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

16、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场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教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似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