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37989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星,诗意的记忆戏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星 ,诗意的记忆戏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青话” 制作体制作演出的话剧 红 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根据斯诺同名著作改编的戏剧。全剧 激情澎湃,诗意盎然,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舞台艺术风貌,观 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细细咀嚼其中精妙的艺术构思和 舞台处理。该剧编剧选择了一个有些出乎人意料的角度切入这个 为人耳熟的故事,一个新西兰青年路易 • 艾黎成为全 剧的叙事者,而全剧的主角则是大家熟知的美国记者斯诺, 真正的主角却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戏剧舞台上运用叙事者 的形式串连起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已经被大家熟悉地接受 了,以至对这个曾经给人心灵撞击的艺术形式,渐渐地有些 习以为常。这个戏剧叙事者

2、,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剧中 主人公担任, 一是由写作该故事的作家本人担任。 然而,红 星照耀中国却选择了艾黎,一个和故事若即若离的新西兰 人来叙述整个故事,全剧除了第二场和第三场艾黎作为故事 的当事人、因而有权回忆往事之外,在其它多数场次中,他 并不参与故事的进程,他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叙事者存在于 剧中,对他的好朋友斯诺的经历,充满情感地回忆着,这就 使全剧弥漫着一种遥远的记忆。正如全剧开始时艾黎自己概 括的那段叙述所说,所有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外国人的 “讲解和见证” ,变成了作为历史见证对经历过的往事的遥 远记忆,作为朋友讲解对斯诺超乎寻常的记者生涯的遥远记 忆。于是,情节不再按照历史

3、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呈现,而是 围绕着一种诗意在盘旋,在上升,直至永恒。诗意是这部记忆戏剧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这个诗意,有 其该剧呈现的戏剧合理性,路易 • 艾黎是全剧的叙事 者,他本人正如他自己所说 “一生都想成为诗人和冒险家” 他的叙述带有诗意是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文化修养的。但 是,红星照耀中国所具有的诗意并不完全是写实的,它 更多的是戏剧艺术家赋予的一种主观情绪,一种艺术激情, 一种新的戏剧风格的尝试。我们可以说,戏剧艺术家的这种 主观情绪和艺术激情是来自故事题材和人物主题的激荡和 焕发,但是,把它作为统驭全剧的一种艺术风格加以不懈的 追求,却无论如何只能是戏剧艺术家对戏剧的主观

4、意志所决 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久已熟悉的人物,忽然以一种充 满审美陌生感的形象出现,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审 美感受。苏杭和思枫这两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形象,就是这样 的陌生而又熟悉的舞台人物。当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在周游 世界的梦想驱使下,接受了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 尔的一份临时工作:在中国做一次旅行,写一篇关于中国风 土人情的连续报道。斯诺和中国政府官员华盛顿结伴旅行, 来到了这次中国旅行的最后一站,西北铁路最后一个小站萨 拉齐。这里正发生着大灾荒,饥饿和霍乱使得六百万灾民饿 死和病死,新西兰人艾黎带着一车皮的粮食前来救济灾民, 却被阻止在车站中,因为南京政府要借这场饥荒迫使西北军

5、 阀就范。中央军的军官下令士兵向蜂拥而来的灾民开枪,而 霍乱的威胁终于使士兵和军官狼狈逃窜。在这样一个充满着 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尖锐矛盾与冲突的戏剧场景中,我们看到 了愤怒的艾黎,天真的斯诺,不愿正视现实的南京官员华盛 顿,处世圆滑的车站职员,冷酷的中央军军官,它几乎勾勒 出当时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灰色社会 的全部缩影。在这样一个令人绝望和窒息的时刻,苏杭和思 枫这一对年轻的共产党员走来了,带着他们的热情,带着他 们的理想,带着他们对人民的热爱。他们曾经参加了上海爆 发的武装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继 续寻找党组织。他们来到了大西北,听说这里有共产党在活动,但他

6、们碰上了染上霍乱的灾民,他们就义 无返顾地用个人微薄的力量去救助那些霍乱病人。他们知道 这样做也许无济于事,但正如苏杭反复说的那样,我们总得 做点什么。这样一种人物形象,带着明显的诗意,把中国共 产党人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本质,以一种感性的戏剧动作呈现在舞台上。此时的舞台变得空灵,大草原 的绿色灯光消失了,车站的铁丝网和机枪没有了,舞台以一 种荒原似的空荡迎接着这两个年轻的共产党人。演员充满激 情的表演,使人物形象如燃烧的火柴一样照亮着荒原般的舞 台,微弱但有着强烈的希冀。苏杭最后死于霍乱,思枫把他 们珍藏的一个江西瑞金制造的空火柴盒交给了斯诺,说:“如果将来碰见一个人,你觉得我们

7、跟他很像,把这个给他,告 诉他,有两个人一直在找他。”诗一般的语言,盛放着传说 的红色火柴盒,最终把这场戏引向了一个贯穿全剧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人如星星之火的火柴,最终燃烧起一场席卷中国 大地的、革命的燎原烈火。同样,星星和火柴都是这个话剧诗意表达的重要象征物。 它们都放射出光明,指引着人们前进的道路。如果说,火柴 象征着革命处于暂时的低潮而火种不熄的话,苏杭和思枫以 他们的行动和信仰感动着斯诺、艾黎甚至华盛顿,他们脱下 衣服放进火里烧掉的那场戏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它不仅仅 是戏剧情节的延续,更是戏剧动作的象征,中国革命虽然暂 时处于低潮,但它仍然影响着每一个与之有过交往的人们; 那么,星星则

8、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来到西北进 入一个全新的革命阶段,同时也是对剧名的一个诗意的讲解。 正如第六场斯诺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讲:“他们是我的星星。” “我的星星,他们不是一颗, 而是整个星空,但是如你所愿, 我会从那一颗星星说起。 ”这几乎可以看作是戏剧艺术家对 星星象征的直接诠释。既然是从斯诺的同名著作改编而来,这个话剧作品便注 定了是从斯诺的眼光去看 1930 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斯诺 说他的星星是整个星空,这就意味着该剧要塑造的是共产党 人的群像,而他要从那一颗星星说起,同样意味着该剧要塑 造好毛泽东的形象。应该说,把毛泽东和整个红军以及中国 共产党人都比喻成星星,由他们构筑成整个灿

9、烂的星空,是 一个充满诗意的喻象。它的意味很深远,不仅形象地阐释了 领袖与政党、领袖与人民的关系,而且也成功地塑造了几个 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的艺术形象。思枫几乎花费了十年的时 间一个人寻找党,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艰辛之后, 终于找到了红军,成为红军的一员。在敌人的轰炸中,剧社 的同志都牺牲了,她一个人开始了演出合唱节目。导演处理 的这场戏充满了诗意的张力,思枫从牺牲的战友身边站起来, 独自唱起了歌,歌声在空荡的舞台上飘扬,显得揪人心肺的 感人。接着,斯诺加入了合唱,礼拜堂加入了合唱,向季邦 加入了合唱,所有在场的红军战士都加入了合唱。人群慢慢 地聚拢来,合唱成了真正的合唱,它是由演员和

10、观众一起完 成的节目。可以说,这浓重的一笔完成了这个诗意人物的舞 台形象。思枫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让观众感受到 戏剧艺术的特有魅力, 正如思枫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的: “所 有的共产党人的经历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碰上同一个问 题。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起来革命。 ”但谁又能 说思枫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呢? 红军小战士向季邦则是一个基本写实的戏剧人物,在这 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戏剧艺术家扎实的艺术功底。向季 邦认真、坚毅却又不脱孩子气,一个关于他名字的发音准确 与否的细节,写活了斯诺和这个红军小战士之间的友情。他 的牺牲令人扼腕,一颗小小的星星从天空中陨落,划过了一 道生命的灿烂轨迹。他和思枫成为这个戏里的一对相互映衬 的艺术之星。从该剧一开始,艾黎在黑暗中划燃一根火柴,照亮了舞 台,到全剧结束时出现北京人民大会堂天穹上的红星闪耀, 戏剧艺术家完成了一个诗意的记忆戏剧,真实而又诗意地塑 造了一个话剧舞台上的斯诺。制作人:李胜英编剧:兰小龙 导演:熊源伟 主演:大山康爱石宋忆宁张先衡张名煜 演出时间: 2006年 6月 23日-7月 1日 演出地点:美琪大戏院(江宁路 66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