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836785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 独立的法人,它又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4、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5、协同效应: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综和;6、群众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

2、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7: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才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组织结构激励措施的总和;8、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 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答题:1、 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1)、有利于明确个人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的流失;(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择和使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3、(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相互了解;(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和计划;(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2、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的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3、领导决策的原则:(1)、信息健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5)、时效原则;(6)、集体决策原则;4、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1)、安全需要: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2)、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很重要的群体

4、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3)、自尊需要: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4)、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5)、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6)、实现目标的需要: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5、组织文化的特点:(1)、阶级性;(2)、民族性;(3)整体性和个体性;(4)、历史连续性;(5)、创新性;6、提高领导决策水平的方法:(1)、选准决策目标:有效的决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2)、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关系到决策的执行效果;(3)、发挥脑外作用:为了保

5、证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因充分发挥脑外作用;(4)、善于运用逆反意见:不同的意见对决策的有效性意义重大,运用逆反意见有利于领导者提高决策水平;7、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观点:(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称为奖酬;(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3)、自然消退:取消正强化,对职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4)、惩罚:以某种带强制性的、威胁性的结果;8、ERG理论的观点:(1)、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侧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所渴望;(2)、较低层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多,就越渴望得到较高的需要;(3)、如果较高层的需

6、要一再受挫折,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重新追求较低层需要的满足;论述题:1、 从众行为的因素:一、 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智力水平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2)、情绪的稳定性: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时都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3)、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从众,自信心差的人则往往以从众来维持自己的利益;(4)、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5)、人际关系:通常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二 、环境因素:(1)、群体气氛;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从众行为;(2)、群体的竞争性:群体内部竞争越低,群体成员越容易表现从众行为;(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越容易

7、导致从众行为;(4)、群体成员共性:成员共性越多,越容易出现从众行为;(5)、群体目标:群体目标越是明确和一致,群体成员越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6)、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的大小、人数多少对于个体是否从众,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群体思维表现及因素:群体思维的表现:(1)、群体成员把他们所作出假设合理化;(2)、对于那些暂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就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的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群体思维的因

8、素:群体思维的因素研究者们主要注意力放在三个变量上:即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离;3、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趋势:(1)、组织结构形式的多样化;(2)、企业管理的战略化与企业发展的国际化;(3)、组织职能经营化和组织发展社会化;(4)、组织发展规模趋于小型化;(5)、组织运作的高效化和民主化;4、组织管理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变革;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1)、激励职工改革的动 机,宣传旧体制的弊端和建立新体制的好处;(2)、有针对性的采取克服心理阻力的措施;(3)、施加外部压力,使其感到有非改革不可的迫切性;(4)、选择改革的恰到时机;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1)、让职

9、工参与改革;(2)、利用群体新的规范和群体的凝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3)、把改革的总目标分解为几个目标,逐步过渡,最后达到总目标。(4)、变阻力为动力。(5)、先试点再推广。(6)、尽量保持企业原有的协作关系,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1)、要采取各种激励、强化积极行动,转化消极行为,使职工对新的行为规范逐渐认识并与之相适应。(2)保持原有社会联系的相对稳定性;多选1、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2、 需要的特征:指向性、再生性、交替性、转移性、发展性:3、 群体发展的模式:五阶段模型、间断平衡模型;4、 具体的调查方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

10、问卷调查法;5、 度量集中趋势常用指标;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6、 人们行为共同特征有哪些方面: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可变性;7、 权变理论又称为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单选1、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2、 人的行为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3、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4、 创造型行为的主观特征:首创性、有用性、适应性、主动性;5、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关系是经济关系;6、 有效领导的基础是领导的权威;7、 领导的功能

11、: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8、 领导的科学决策有哪几个阶段:决策的目的性、决策的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性、决策的创新性、决策的层次性;9、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0、 双因素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郝兹伯格;11、 组织文化理论兴起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12、 组织变革的类型:13、 组织的结构形式5、 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6、 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7、 工程心理学(人与机器的关系)8、 行为=f(人的足管特征.所处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

12、e)-B:表示人的行为;f: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人员的主观特征个性: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9、 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10、 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1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五方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2、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1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有以

13、下四种:知觉防御: 是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首因效应;是一中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晕轮效应;是一中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14、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15、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1)、管理者要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

14、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20、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21、气质类型的划分及行为特征:多血质(活泼型);行为反应灵活敏捷;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沛,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型);反应迟缓,不敏捷;抑郁质(抑制型);敏感多疑,细心谨慎;23、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1)、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2)、善于发现问题; (6)、怀有好奇心;(3)、勤于思考; (7)、充满自信;(4)、富于灵活性; (8)、坚持独立思考;(5)、善于应用; (9)、勇于坚持到底;24、家庭环境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25、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26、有效的事

15、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28、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29、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 决定因素。30、人生可以划分以下五个阶段;(1)、成长阶段(出生到14岁);(2)、探索阶段(15岁到24岁);(3)、创立阶段(25岁到44岁);(4)、维持阶段(45岁到64岁);(5)、衰退阶段(65岁以上);32、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有所作为阶段、中止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