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80553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94 大小:78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绪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疑点 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

2、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三、课时安排 课时四、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五、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实验、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师提问: (1)实验1、2的共同特征? (2)实验3、4的共同特征?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区别? 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

3、其本质区别。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4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5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讨论:如何学好初中化学?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好化学。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

4、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德育目标世界是物质的和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整体感知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

5、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新课讲授1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教师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演示 实验1 水的沸腾实验2 胆矾的研碎实验3 镁带的燃烧实验4 加热碱式碳酸铜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

6、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讨论 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 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

7、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讨论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小结 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4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5如何学好初中化学?小结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

8、课堂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七、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八、板书设计绪言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放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9、1)特征: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2)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镁在空气中燃烧:点燃镁和氧气 氧化镁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加热碱式碳酸铜:加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课后记:第一章 空气 氧第一节 空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

10、、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就是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启发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3通过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 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难点 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3疑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4解决办法(1)采

11、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3)以投影或录像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具准备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红磷、酒精灯、火柴。介绍空气组成发

12、现史的挂图,介绍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录像或投影片或图片,稀有气体通电后有色光的录像或图片。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口答、笔答教师有关绪言知识的提问。目的: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2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及其成分有哪些了解。目的: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内容,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演示实验1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3德育目

13、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整体感知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复习提问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2用文字表达

14、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 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1)光、焰、色;(2)放出热量;(3)生成物的色、味、态。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的了解而引入新课。新课讲解提问“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你怎么知道?由哪几种气体组成?(学生有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回答出来。)追问做什么实验可以准确地说明空气中一定含有氧气和氮气?(吸引学生到化学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实验按以下三步演示:(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证明罩内氕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