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24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80454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 河中石兽2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4 河中石兽2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4 河中石兽2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4 河中石兽2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4 河中石兽2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 河中石兽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河中石兽2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 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堂探讨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 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 寺

2、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比较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二、探究寻石兽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

3、互关系冲石原理图 三、认识不同的原因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四、人物性格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据

4、理臆断” 老河兵 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五、探讨文章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六、文章主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七、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

5、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八、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问题探讨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六、巩固提高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D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题解: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之”的意思 至石之半“之” 助词,的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代词,指石兽 (3)其反激之力 “之”指代 助词,的七、作业1、完成河中石兽一课有效作业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寺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实践出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