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79811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汇编六篇_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汇编六篇 语文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重点: 、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说实话,大家怕不怕?假如取消了中考,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果付诸于书面形式,你们刚才的发言就是一篇议论文,你所提到的“好或者不好”就是论点或者观点;而解释的原因就是论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温习第四

2、单元有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点新知? 我们这节课就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来总结一下如何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如何辨识不同类型的论据以及如何分析其作用? 二、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这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尽量用课文中语句回答。(组内同学合作会快一点!) 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提示】:仔细揣摩一下你找到的语句,看看他们的位置有没有共同点? 2、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

3、了别人的认可,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说到我的人生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

4、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样带来幸福和快乐。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复习学案,来自网!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三、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1、区分论据:论据有两种基本形式和。 区分他们难度不大:事实论据往往包括事例和数据;道理

5、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实践检验的真理、定理。 警惕:文章中引用的句子并不都是道理论据:包含在某一事例之中的,是事实论据的一个组成部分! 2、体会论据的作用。 例: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方面的典范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目的是什么?(分) 答:- (2)得分要点何在?语言如何组织才能让答案更完善? (4)组内互问互答。体会下列句子中论据的作用: (2)引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6、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在文中第段划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补充:提问方法“万变”但不离“其宗”如:给划线句做批注 四、延伸总结1、回归刚才假如取消中考的话题,你能用一个事例或者一句名言来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吗? 、学生畅谈收获;3、结束语:看来温故还真能知新!那么现在可以为师了吗?其实你们能总结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已经是一名了不起的老师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常思考常总结的好方法,继续总结议论文其他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了,中考这只拦路虎也就成了一只”纸老虎”而已! 语文教案 篇2(设计A)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

7、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

8、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设计B) 教法展示 .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

9、”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

10、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设计C) 教法展示 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

11、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语文教案 篇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

12、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

13、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 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

14、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