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7875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设计表[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表[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表[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 语文 设计者 谢金艳 单位(学校)安阳县永和镇第一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七(11)班章节名称六单元学时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课标部编版), 诵读诗歌,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赏析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内容和诗人心情。本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赏析诗歌,感受诗人心情,体会诗歌主旨。 过程和方法:1. 通过了解诗人、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 通过赏析诗歌,感受诗人心情、体会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谅他人、突发情况及时通知主人。 学生特征七年级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学生具有好

2、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对古诗的形式、内涵了解的还比较浅显,挖掘诗歌内涵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知识面较窄和语言表达能力略差。这首诗歌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应该很感兴趣。学习 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12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赏析诗歌,感受诗人心情,体会诗歌主旨。 1.通过了解诗人、听范读、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赏析诗歌,感受诗人心情。 谈感悟 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赏析诗歌,感受诗人心情。通过听范读、反复朗读,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想象、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感

3、受诗人心情。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心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心情。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 2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件5-6(文字、视频课件3、7-10(文字)课件12(文字)范读理解大意作者简介赏析诗歌理解主题学生谈感悟BD IIAE DE学生能把握节奏学生能自主感悟诗歌。让学生懂得鲜明的爱憎感情10分钟15分钟3分钟下载自制自制自制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

4、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 写景 叙事、抒情 约客 赵师秀 雨 青草 蛙 焦急、烦闷、孤寂无聊而又无奈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赏析型 教学过程结构:开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简介作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课件 导入课题 课件 出示学习目标作者出示

5、目标、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诗歌,诗的初体验提出朗读要求齐读学生朗读、批注教师引导、讲解 图片 朗读赏析三、赏析诗歌 放视频视频 范读朗读、展示课件 朗读 四、再读诗歌,感悟诗人心情感悟“敲”图片 朗读 品味认真感受学生结合实际谈感悟 设身处地谈感受图片启发学生 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练 习 题 目 内 容1 2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听范读朗读诗歌,展示朗读情况。2、 本诗写的是什么时间?描写了哪些事物?3、 诗中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 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 你最喜欢那句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5、任选一句话描述画面。谈感悟形成性评价第1题和学生朗读基础有关,多引导进步很大。第2题理解了诗歌大意很容易,完成得很好。第3题理解起来有点儿难度,通过讲解,学生也能理解。第4、5题认真听讲,再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得到了预期效果。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较好, 这是一首古诗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听范读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朗读,理解大意,在感悟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心情。但学生积极性还没真正调动起来,多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问题设计要分层次,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