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4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78549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说课稿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荐说课稿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荐说课稿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荐说课稿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荐说课稿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说课稿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说课稿4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荐说课稿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

2、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

3、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

4、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

5、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擦黑板,道别) 说课稿 篇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 老人与海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诉了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和谐幸福的时光,讲诉

6、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连声鸣叫,肃立不动送别老人的情景。文章条理清晰,平静的叙述中掩不住真情和感动,让人无限回味! 第七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单元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具体的。教学第七组的开篇课文,我把单元训练的意识、文本表达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起来考虑。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8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读文,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3、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感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的感情。 4、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写法。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感

7、受老人与海鸥的浓浓深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熏陶。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文语言明白晓畅,学生容易读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我准备在教学中采用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结合课文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品词品句、书写感受。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拆开来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及教学设想。 (一)用音乐轻叩

8、学生情感的大门,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丹顶鹤的故事,学生说说聆听歌曲的感受。接着出示资料,让学生带着满怀的感动,认识吴庆恒老人,为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做准备: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是语文课堂魅力的元素。 (二)初读课文,读好重点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形成画面。 让学生带着“认真读文,画出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尝试理解;认真读文,说说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的任务初读课文。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掌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画面: 板书:相依相随 悲伤送别 教学设想:通过描述画面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又实现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把

9、握主要内容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有效方法,是品读句段、领悟写法、学以致用的基础。 (三)聚焦重点句段,品读课文,用心感受。 请同学们把心放到文章中细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哪些内容让你感觉美好,心情舒畅;哪些内容让你意想不到,心灵受到震撼。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段,并写下心中的感受。 预设品读交流的内容: A、初见老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抓住“褪色、每天、二十余里”体会这是一位勤俭的老人,是对海鸥无私付出的老人。 B、相依相随。 1、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老人喂海鸥的情景。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老人无微不至地爱着海鸥) 揣摩描写海鸥的词语“应声

10、而来、扫、起起落落”体会老人与海鸥的和谐、默契;引导学生想象白鸥翻飞的美丽画面,并动情美读。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这里那个词暖暖地触动了你的心坎?(亲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海鸥就是老人的亲人,老人的儿女。)并相机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还有那些内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悲伤送别。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从“翻飞盘旋”中你们体会到了海鸥们怎样的心情?(焦躁不安、心如刀绞) 连声鸣叫是海鸥们的声声呼唤,声声哭泣。他们会“连声鸣叫”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写

11、一写,替海鸥们说一说。 2、品读16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品味、想象海鸥“瞻仰、肃立不动”情景,体会海鸥的心理活动。感受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厚情感。 3、引读:想到再也见不到老人了,再也听不到他亲昵的呼唤了,哪怕是一张照片,所以学生读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让学生以读感受海鸥们的悲痛欲绝。(抓住“扑”字体会用词的形象。)教学设想:学生融入文本,对语言文字揣摩品味,动情诵读,一方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课文语言成了学生情感抒发的载体。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四)统观课

12、文,关注写法。 让学生交流作者写人,表达的方法,教师随机板书:通过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他勤俭的形象和美好的心灵。通过海鸥动作的形象而传神的描写体现了海鸥的充满灵性,老人与海鸥感人至深的亲情。教学设想: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是阅读教学通向学生写作能力的一座桥梁。 (五)援引图片资料总结,升华情感。 今天在昆明的翠湖边,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尊塑像,这就是可亲可敬的海鸥老人,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内心美好的操守和至死不渝的付出,哪怕他再平凡再普通,也可以活成别人眼中的丰碑! 五、作业设计1、课外搜集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设想

13、:这样的作业设计源于文本,又超于文本。学生完成作业的的过程中既扩大了阅读面,又训练了写作能力。六、说板书设计 依照课文的思路、情感的轨迹,我设计了词语式板书,用以辅助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 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悲伤送老人 浓浓亲情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形象、传神 说课稿 篇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苏中学的乔艳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下册第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宋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有了提高,社会生活更

14、加丰富多彩。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通过想象,切实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亲和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分析宋代社会各阶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了解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提高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具体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观察、对比的学习过程,在感受历史知识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情感态

15、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宋代社会各阶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体会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并对自己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瓦子 难点:如何理解瓦子的含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紧密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历史名词的理解能力。二、说教法 采用以“尝试教学法”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参与“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对比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形成“自学-讨论-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出示教师寄语,展示教师殷切期望。2、情景假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宋代。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点名重点。(2分钟) 宋代社会生活:物质生活:衣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