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7770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通用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新闻阅读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

2、,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

3、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

4、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第一步:阅读提纲挈领,厘清文脉本题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由两则材料构成,新闻的中心内容都是垃圾分类问题。材

5、料一为两段文字,后加一图表,涉及图表阅读。材料二共四段文字。第二步:训练理解剖析,运用提升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析题文】A项对应文本材料一中的图表,图表反映的是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

6、由图表可知:“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的为94.6%,“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为50.9%,故A项理解正确。B项对应文本材料一中的图表,由图表可知:“对垃圾分类知识基本不了解”的为6.0%,“从未尝试进行垃圾分类”的为9.2%,故B项理解正确。C项对应文本材料二中的第一、二段,文中的相关表述为“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故C项理解正确。D项对应文本材料二中的第二段,文中的相关表述为“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D项却表述为“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

7、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故D项无中生有,不正确。答案: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

8、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析题文】A项是对材料一、二内容的概括,联系全文来看,概括准确。B项对应材料一中的图表和材料二中的第二段,由图表和材料二可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表述正确;而“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的相关表述为“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故此表述不正确。故B项错误。C项,对应材料一中的第二段和材料二中的第三段,其中的相关表述为“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

9、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由此可见,相关表述强调了垃圾的价值和不进行分类的危害,其中并没有否定垃圾的资源属性。故C项错误。D项对应材料二中的第三段,相关表述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由此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并未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而是由各地政府制定。故D项错误。E项,对应材料二第三段,联系文本和现实可知,E项分析和评价正确。答案:AE。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

10、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请你组织答案:_【解题指导】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词,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图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分类的人很多,但清楚了解并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的人却不多,由此可知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让他们养成习惯;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人说”的话语及第三段中的“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可知,政府也要负起责任,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答案: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