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75503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词义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词义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词义的异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 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水平,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避免犯以今训古的错误。【教学重点】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教学难点】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的情况【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3学时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必然随之发展,而语言中发展得最快的是词汇。汉语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外,还表现为词义的持续演变。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如人,马,牛,日,月。其中日、月在现代汉语中已复音化为太阳、月亮,但它

2、们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中,如日光,日食,月光,明月等。它们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不是很多,它虽然会防碍我们准确理解古书,但只要我们在学习中特别加以注意就可克服。如“绸”:说文纟部:“绸,缪也。”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准备。诗经豳风鸱鸮(chixiao):“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里指修补。鸱鸮在未下雨时就啄剥桑树皮,修补窝巢。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

3、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推测“行李”的来由: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说文木部:“李,果也。”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表示朋友间的赠答来往。出使时需要带礼物,故称出使的人为行李。后指外出自备的东西。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这种差异往往被我们忽视,因而也就常常误解古意。这种差异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两种情况。二、古今词义的差异1.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

4、中。如“菜”、“睡”。另如:荤:说文艹部:“荤,臭菜也。” 后转为肉食。南朝梁宗懔(lin)荆楚岁时记:“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再如“江、河”。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郑玄注:“行道曰粮,止居曰食。”桂馥说文义证:“粮乃行者之干食”响:古专指回声。说文音部:“响,声也。从音,向声。” 玉篇音部:“响,应声也。”乡原意为对食。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回应”。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5、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2)词义缩小。它的特点是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如“宫”、“瓦”。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上古之时,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现用于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外,如“文化宫”、“少年宫”。也用于道教的场所。如“上清宫”。“臭”本指味道,后指难闻的味道。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说文:“禽,走兽之总名。”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

6、“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今方言中,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人为裸虫,鱼为鳞虫,蛇称

7、长虫,虎称大虫。坟:古义指大土堆。方言卷一:“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地高大者谓之坟”。九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如: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 山海经:“日出于汤谷”。涕: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如出师表:“临表涕零。”寺:古义指官署。说文寸部:“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如汉大理寺、太常寺。今义指寺院。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

8、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侍人,寺人地位逐渐走低。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1)由褒义变为贬义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说文:“辟,法也。”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

9、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如臭名昭著的“张勋复辟”。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本指猎犬,至少为中性词。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走狗烹”。明郑板桥常刻一印章:“徐青藤门下之走狗。”世说新语品藻:“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3)还有一些词,本无所谓褒贬,后来产生感情色彩。a有的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

10、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b由中性变为贬义。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词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词义由轻变重诛:古义为责备。说文言部:“诛,责也。”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口诛笔伐”、“天诛地灭”。恨:古义指遗

11、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出师表:“未尝不痛恨桓灵也。”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词义由重变轻“感激”古义为激愤,而今义为感谢。再如 “怨”。说文心部:“怨,恚也”。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如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三、注意1.

12、“古”是个历史概念,“古”和“今”不能截然分开。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些连用的单音词不要误解为双音词。如:睡觉 虽然 消息 妻子 繁殖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四、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1.要“求甚解”,发现疑义就要查阅工具书或前人的注解。2.有些词的古义前人没有注意到,就要积累资料,掌握它经常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它的古义来。鞌之战“鞌”同“鞍”,异体字,玉篇革部

13、: “鞌,亦作鞍。”春秋时期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本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标题是后人所加,记述了公元前589年齐晋两个大国在鞌地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鞌之战是春秋四大著名战役之一(晋楚城濮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鞌之战爆发的原因:这次战争的前八年,即前597年,晋国与楚国在邲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楚胜晋败,晋国(景公)威望下降,这就引起北方另一大国-齐国(顷公)的争霸野心,齐国先后讨伐了莒国、鲁国、卫国,又与楚国结盟。形势对晋国很不利。晋国一方面整顿内部,另一方面又与鲁国、卫国、曹国等结盟。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来自楚国的威胁暂时得到缓和,但齐晋的矛盾却尖锐起来,表现在: 一、公

14、元前592年,晋国代表在齐国受辱。晋国派郤克到齐国参加一个盟会,齐顷公在内室里挂上帷帐,让妇女们在里面窃视。郤克一登上台阶,妇女们看见他一跛一跛的,就哗然大笑起来。郤克勃然大怒。一离开齐国,就发誓说:这个仇不报,就再也不渡黄河向东来了。郤克回到晋国,就建议讨伐齐国。晋侯不听,他又请求带家兵讨伐,也未得到允许。 二、前589年,齐国与鲁国、卫国发生军事冲突,鲁国、卫国向晋国求救,这个问题关系到晋国对北方诸侯的领导权问题,晋、齐直接对抗也就不可避免。晋侯命郤克为主帅,率车八百乘,向东进发,这时齐军正好打败卫国返回齐国。晋兵追踪而至,晋军到了齐国的靡笄山下,齐侯也派人要求交战,说:你们带了军队到敝国

15、来,我们也稍稍有点兵力,明天早晨见面如何?”第二天,就在鞌地打了一仗。癸酉鞌:癸酉,纪日的干支,指成公二年6月17日。师:齐晋两国的军队。陈:读作zhn,即“阵”字,布阵。“陈”是古字,“阵”是后起字。鲁成公二年6月17日,齐国和晋国的军队在鞍地摆开阵势。邴夏:人名,齐国大夫。御,驾车。“御齐侯”,齐侯,指齐顷公。为动关系,为齐侯御。邴夏给齐侯驾车。逢丑父:人名,齐国大夫。为,动词,做;右:车右,又称骖乘cn shng,因其乘车时立于车之右,所以叫车右。车右都是勇敢、有力气的人,负责保卫尊者或推车。古时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但在作战中,君主或主帅要居中,御者居左。邴夏居左,齐侯居中,逢丑父居右.。晋右:解张,姓解名侯字张。郤克,又称郤献子,姓郤,晋国大夫,是此战中晋军的主帅,晋解张给郤克驾车。郑丘缓,人名,郑丘是复姓,郑丘缓作车右。解张居左,郤克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三军,郑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