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乙己说课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738038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孔乙己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5孔乙己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5孔乙己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孔乙己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孔乙己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孔乙己是第六册第三单元(文学作品的欣赏)小说阅读训练课文,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来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这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又一篇讨伐封建教育、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

2、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为此,对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第二,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封建教育的忧愤之情。 教学重点为:小说如何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特殊意义。教学难点为: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理解作者对他的态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的依据及运用的手段。 教与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设疑与解疑的过程。教师要教好学生,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

3、善于启发提问。在教学中选择切入点,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出疑问,在浅露的疑问处开掘出深层次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运用启发式提问法,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选例子:选择最有价值的例段、例句、例词。指路子: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做样子:教师示范,运用规律,拓展迁移。给场子:语文教材分析中很少有适用规律运用 的练习题,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以练习、实践的机会,达到知识的迁移。奖苗子: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激发更多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学法的依据及指导的设想。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

4、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就“教”的方面来说,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人情地演,出色地评。 充分地读:除熟读所教课文外,课前可重温故乡片断,帮助了解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目的、方法、态度的一贯性。再读范进中举,从课外比较阅读中了解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其悲剧的必然性。 大胆地想:续想孔乙己之死的悲惨情形。 好奇地问:问孔乙己性格及形成的原因,问孔乙已遭嘲笑及最后致死的罪魁祸首,问塑造人物的目的及所持态度。 自由

5、地议:面对质疑,要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异 议,求得共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人新课。 揭示课题,了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2讨论研究。 (1)分析人物形象。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使哪些人快活?(酒客、掌柜、孩子、“我”)孔乙己的 哪些方面令人快活?(语言、行为、外貌、遭遇)从语言、行为、外貌、遭遇方面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的性格?孔乙己遭人嘲笑的根源是什么? (2)探究悲剧根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从文中找理由)谁是杀害孔乙己的罪魁祸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 (3)要求归纳赏析方法

6、。 3板书设计。 以求实求精的原则设计板书,求实,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省时、省力,便于教师讲解;求精,线索力求简单、词语精炼,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点: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受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法:指导朗读、讨论。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7、: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外貌描写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从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这一悲剧人物的社会根源。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孔乙己,在讲这篇课文以前,请学生介绍一下鲁迅。 2 介绍文章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的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 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对几十年间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懂得批判和取舍。 3、问

8、: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文章中第一次集中写到孔乙己的是第几节? 明确:第四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问题: (1) 孔乙己的名字就叫“孔乙己”吗?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2) 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哪些语句?这些语句分别展现了孔乙己怎 样的形象? 明确:(1)孔乙己本名非孔乙己,因为“他对人说话叫做孔乙己”,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影响之深。 (2)“孔乙己唯一的人”,写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联系前文,“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他穿长衫。但穿长衫的是坐喝,而他又站着喝。从这句话看出他的行为和衣着矛盾,他既非短衣帮,但又非长衫主顾。)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胡子”,活画出孔乙己是可以自食其力却不去做、穷困、又经常挨

9、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穿也没有洗”,说明孔乙己既穷又懒,又死爱面子。 (3)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是怎样的一 种笑,(明确:嘲笑)嘲笑孔乙己的除喝酒的人,还有哪些人?(明确:掌柜、小孩和“我”。“笑”对应了文章中的哪个词语?(明确:快活。有哪几句话写到了快活?明确:86及87页“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这么过”,文章反复强调了快活。 (4) 问:看第四、六、八节,思考孔乙己的哪些方面被酒客、掌柜、 小孩和“我”嘲笑,使他们感到如此快活? 明确: a.语言被嘲笑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语句,甚至对着孩子也用“多乎哉,不多也”,表

10、示了他的迂腐不堪和自命清高。“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表明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摆弄词句,自欺欺人,可见人物迂腐爱面子。 b.行为被嘲笑:分茴香豆片断:“孔乙己着了慌罩住”,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的穷酸之态毕露无疑。 c.外貌、衣着被嘲笑: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挨打后的留下的皱纹间的伤痕。 d.遭遇被嘲笑:集中在哪两节?明确:集中在第四、六节。第四节,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偷窃后挨打不止一次。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的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中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心里,第六节中写到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

11、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人们都讥笑他考不中秀才。(齐读四、六两节,感受孔乙己被嘲笑的不幸境遇。) 4、笑的人中有“我”,以“我”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 明确:(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在生活中典型的片断构成情节,可以让情节显得真实亲切。 (2)、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突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 冷漠。 (3)小伙计毕竟涉世不深,还没有掌柜等人冷酷,用他的眼光来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5.孔乙己遭人嘲笑、使人快活,但他不仅不快活,而且结局很悲惨,反映了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我死了” 问: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看

12、似矛盾,实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持生计,再加上二十多年我没有见过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孔乙己的结局是“死”了。 问:孔乙己悲惨死去的根源是什么?(讨论) 明确:(1)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取笑更不幸的人取乐;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2)自身原因: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的毒害,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向上爬,即使沦落到形同乞丐的地步,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他轻视劳动,好吃懒做,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仍麻木不仁到死也未能醒悟。 教师明确:文章“以乐写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6我们应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批判和同情。 7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讨论孔乙己之死的详细结局。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归纳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