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733649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备课素材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学习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与前面学习的冷战相联系进行理解。2学习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可以先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他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3学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东欧剧变情况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教材讨论总结“剧变”的实质是什么。4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1图片导入。用过读教材图片,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如通过苏联城市

2、青年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的图片,能够了解赫鲁晓夫对苏联农业方面所进行的改革。2线索导入。以时间为线索,利用图示的方式分析归纳俄国政权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纵向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沙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苏联俄罗斯图片导入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上,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所熟睹的镰刀锤子红旗开始徐徐下落19时45分,一面三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此时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到20

3、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相继垮台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知识点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材P8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缔结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和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批准这一条约时,毛

4、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知识点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材P8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这一时期的苏联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政策”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5、。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其二,实践上“新政策”实行后,面对

6、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知识点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教材P85)“新思维”“新思维”是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思想。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美国依仗其经济技术优势一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特别是想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打破均势战略平衡。苏联认识到它面临的严峻挑战,实际上是一场尖端技术、经济活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国力的竞赛。戈尔巴

7、乔夫对苏联的经济发展重新进行了评估,把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当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1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教材P84)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在农业上进行了改革。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了生态上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2 赫鲁晓夫(18941971)(教材P84)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远至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和干旱贫瘠的中亚地区都要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公顷。由于日照量不够,许多地区的玉米结不出棒子。196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2%颗粒无收。玉米运动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 (教材P86)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