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72028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教案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你知道怎么写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吗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一起看看初三语文教案设计!欢迎查阅!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

2、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3、)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

4、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 惩(ng) 塞(s)迂(y) 荷(h)担者箕畚(jn) 穷匮(ku) 亡(w)以应厝(cu) 孀(sung)妻龀(ch)叟(s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

5、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

6、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7、。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

8、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 (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

9、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

10、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

11、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 在成语家族中,

12、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an)万仞(re)惩(h

13、ng)塞()汝(u)曾(zng)诸(zu)箕畚(ji ben) 荷(he)孀(suang)龀 chen 叟(so)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

14、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