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正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7144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题正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题正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黄陵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底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

2、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

3、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1、对古代关于地震的神话与传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B地震

4、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而不停地运动。C日本的传说认为,大鲶鱼卧伏在日本的国土地下,当鲶鱼发怒运动时就造成了地震。D我国民间传说,地底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当它翻身时就地震了。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对地震的认识由神话到前科学再到今天严密的科学,使地震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B地震学科是处于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和数学等学科的边缘学科。C进入20世纪,科学家们对地震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但迄今仍没有得到共识的说法。D古希腊时,人们把风当成地震的动力源泉。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强度的地震能引起岩层断裂,大地龟裂。B地

5、震是由于地下岩浆温度过高,体积膨胀,导致周围岩石破裂而产生地震。C随着对地震学科研究的深入,人类将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D地下物质中存在着两种结晶状态且不停地变化。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文言文阅读(15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6、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 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不远千里而来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

7、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C、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D、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7、翻译划线句(6分)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积累(选做一组)(5分)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

8、空缺部分。(5分)(1)人能弘道, 。(论语)(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庄子)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2)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老子)(4)夫爱人者, 。(墨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静 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

9、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

10、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

11、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

12、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

13、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9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4分)答:。10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6分)(1)拍拍:。(2)喝令:。(3)挺直:。11、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答:。12、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1)。(2)_ 第II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13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3分)A.循循善诱蹈死不顾 越俎代疱 当仁不让B.箪食瓢饮 扶摇直上 无人问京 大相径庭C.任重道远 杀身成仁 运斤成风 槁项黄虛 D.见利思义 为园驱鱼 为丛驱雀 揠苗助长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B 在我们这样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现代生活中,少的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