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713455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汇报交流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六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情况汇报我校自2014年9月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初一年级组的老师们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中来,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使主题学习得以顺利的开展推进,“主题学习”让教师、学生、家长对待语文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上了语文,特别是喜欢上了读书,现对我校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情况做如下汇报:一、集体备课:主题学习的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开展集体备课,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前,我们组的老师们都要聚在一起,对本单元的教材和配套的语文主题丛书进行分析讨论,计划本单元教学的总课时,确定教材精读文章的双线

2、主题,明确教学的“微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相应的课型。如教学第二单元时,围绕“爱国”这个主题,我们共计划用11课时完成教学,具体是这样安排的:黄河颂一课时,最后一课两课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共用一课时,木兰诗两课时,诵读课“美哉,山水中国”一课时,演讲比赛“我们的民族魂”一课时,“爱国诗词朗诵会”一课时,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活动两课时,单元整合,以模块教学为指导,开展一个单元的集体备课。每个教师负责承担一课,说出本课的双线主题,确定能力训练点,并明确每篇课文带主题丛书上的哪几篇,然后其他教师做补充说明,集大家的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力求带给学生们一个高效的课堂。二、课堂教学:

3、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多方寻找途径,努力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经过外出学习、网上阅读、研究典型课例等方式初步确定了几种课型,具体包括:主题探究型、一带多精讲课、读写一体课、主题展示型、主题积累型。至于如何应用,则要视单元主题、内容及体裁的需要而定。1.主题探究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近母亲河”的教学,我们就运用了“主题探究型”课型,在备课时确定了6篇关于写黄河的文章。其中,语文教材1篇,主题丛书5篇。学习目标为:赏析体裁各异的写黄河的文章的美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课前,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5篇文章,找出各自的美

4、点。课堂上,老师导入“黄河”这一主题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观点、看法。围绕每篇文章中各自的“美点”,小组逐渐达成了共识。全班展示阶段最为精彩。有的小组认为,黄河颂和奔腾吧,黄河美在情感充沛、气势磅礴;倾听黄河美在修辞手法的精彩运用;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则美在生动细致的描绘;黄河一掬则美在情感细腻深沉。到这儿,课并没有结束,另一个学习目标还要落实,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教师先以黄河颂为例,亲自做了配乐示范朗读,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朗读

5、兴趣激发了起来,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读了起来,到处都是激情澎湃的朗读声,在全班展示环节,大家争先恐后都开始朗读,最后,这节课在沸腾的朗读声中、在学生意犹未竟的朗读中结束了。2一带多精讲课采用什么样的主题课型,还取决于主题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1. 欣赏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情感和思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2. 品味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正确认识生命形态的可贵,学会平静乐观地面对生活。于是,除本文外,我又选取主题学习材料中的3篇文章敬畏生命寂寞红柳生活如蓟,4篇文章在一个课时里完成。 在完成了对教材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学习后,抓住本节课

6、的两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习主题,我要求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上的三篇文章,之后,思考“这篇文章借 景物,抒发了 的感情”。这样,在教材精读文章的主题的引领下,学生又阅读了同类型同主题的三篇文章,四篇文章在双线主题下补充印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借物抒情这一写法的理解与体会。 3、读写一体课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主题学习,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学写。为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去读而且引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当中有两篇文章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7、都有着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主题丛书三上也有与之对应的一个模块的主题文章“写出精彩人物”,于是,我把这几篇文章的学习主题定位为“借细致生动的描写,绘个性十足的人物”,再将其与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话题“写人要抓住特点”整合起来,共计三个课时,开展了主题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第一个课时以阅读思考为主,初步感受文中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巧妙写法,第二个课时进行写法指导与训练,明确写人要抓住的要点:1.抓住肖像方面的突出特点,用精准细致的语句进行刻画;2.选取典型的事例叙述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3.写活细节。第三个课时以我的同学XX或我的偶像为题进行当堂写作训练,将读写巧妙融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8、。4. 主题展示型 主题丛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诗歌,对于那些喜欢曲折的故事情节,或喜欢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喜欢深入思考品味精美散文语言的初一孩子来说,诗歌实在是算不上讨巧的一类文体。怎么处理这些文章呢?粗略的阅读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并不会深深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怎么办?我想到了诵读课型。诵读的课堂,应当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接触诵读吟唱诗文。当学生们真正接触了这些凝练优美的诗文佳作,当学生们真正进入了作品中的世界,他们的审美情趣会自然而然地高尚起来,他们的行为举止会自然而然地文明起来,他们的行为气质会自然而然地高雅起来。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这个主题,我将课本与主题丛书二上的三个模块

9、中的大量爱国诗歌和散文进行了整合,以“爱国诗文朗诵会”的形式作为载体,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文朗诵会,这个任务是提前一个星期就布置给了学生,要求学生从课本、主题丛书、课外三个方面自主搜集、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词、散文片段等,借配乐朗诵的形式,或个人,或小组开展诵读活动,而且活动之前我就告诉学生,这不仅是一堂语文课,还是一次朗诵比赛,优胜者还有奖状和奖品,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到了约定展示的那天早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有胜券在握的情态,这景象令我格外欣慰。事实上,学生们的表现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一些平时看起来比较内向寡言的孩子也在小组展示中表现了他们的风采,更重要的

10、是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朗诵能力,也加深了对诗文中爱国情怀的感悟,并于潜移默化中喜欢上了读书。此外,为使学生的主题学习阅读成效更显著,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还尝试了读书方法指导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开展了“涉猎性阅读”:在阅读的数量上“多多益善”;在阅读的质量上“不求甚解”总体感悟,大局把握;在阅读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读为主,理解为辅。有时又进行“积累性阅读”,在丰富的阅读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因为要促使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所以,我们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面也做了改革,作业布置的类型主要有:1. 基础性作业 主

11、要是积累教材上的文学常识、字词,还有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翻译。2.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也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准备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就教师推荐的名著或者是主题丛书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并积累;另一类是直接在语文主题丛书上做批注阅读,这样效率更高,也便于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鲸吞式”的阅读。3. 大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较之以往减量了,并对批改的要求也进行了修改。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1.推荐读物。阅读内容的选定遵循“指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趣味性”、“广泛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另外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学生自主选择等形式,拟定和推荐了七年级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分为必读和选读

12、两种,必读书目除主题学习丛书以外,还选择了一些名著要求学生阅读,本学期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选读书目则为班内自费订阅的杂志意林(少年版)初中生课堂内外(写作版)。2.广开渠道,解决书源。我们在班内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登记编号,安排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资源共享。3.健全评价机制。我们设立了“读书笔记优秀奖”“读书笔记进步奖”“优秀手抄报员”“阅读之星”等奖项,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变得异常高涨。4.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如:诵读擂台赛、演讲比赛等,除了各班自己开展竞赛以外,我们学校还在4月份开展了“读书节”活动,达到以赛促读的效果。5.每周两节节主题阅读课,保证了读书的时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由阅读的有机结合,各类主题阅读特色课的开设,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指导,使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将主题学习落到了实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