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704170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七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传播复习课设计及文本解读【主题分析】本文以大众传播一课为例,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解读,建立中考试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复习。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主要有两点:1、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的各种信息。 2、列举身边实例,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对这一考试条目的解读如下:不同特色的大众传媒优缺点 随着社会发展,网上聊天交友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为什么? 在虚拟世界里,人们不必以真实身份示人,这种隐匿性为人们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开方便之门。 上网要遵守

2、道德。 上网要遵守法律。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是把双刃剑。 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充实精神生活的时候,我们应该警惕大众传媒中还有一些色情、迷信等内容,防止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毕竟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正处在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大多数学生比较老实,能够遵守纪律。同时该年级的学生存在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使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等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历史学科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第一次接

3、触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而本节知识是立足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复习,以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掌握,从而激发了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讨论、调查和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看待传媒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相互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复习重点与难点】复习重点:了解不同时代常用的

4、传媒,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复习难点: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文本解读、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交流。【主要教学过程】一、编写和印发导学案: 编写好的“导学案” 提前一天下发为宜。“导学案”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研读教材”、“研读课标”、“研读材料”。“研读教材”包括阅读要点和思考要点,“研读课标”包括相关的典型相关标准,“研读材料”中的材料来源主要是教材文本内容,也包括教材外典型的相关历史资料。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研读教材”部分。二、诊断导学案:1、今天我们能做到不出家门“国事、天下事、事事知晓”,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天下大事呢? (书籍、报纸、杂志 广播、电视 互联网) 大众传

5、媒的发展:表现在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依赖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影响社会舆论 传承优秀文化 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陶冶人的性情 .2、现代传媒手段与古代传媒手段相比它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有哪些重要的发明促使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观点?3、 1998年联合国正式将互联网作为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并列的第四大媒体。假如你是世博会的负责人,会选择四大媒体中的哪一种来宣传?请说明理由。4、是否有了广播就可以取代报纸,有了电视可以取代广播,有了互联网就可以取代电视呢?回答问题学生通过上面问题的回答初步了解各种大众媒体的显著特点。并

6、通过讨论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整理了解大众媒体的基本功能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哪些? 【承转】大众传媒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形象表达功能欠佳,信息量有限 便于携带,易于保存,分析事情深入,廉价方便 有声无形,缺乏形象感,转瞬即逝 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使用费用低,听众层次广泛,通俗易懂 观看节目受时间限制,不易记忆,查阅困难 视听兼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感染力强,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 阅读不便,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径 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造成了信息流通的民主化,家长和老师垄断信息的绝对权威被打破了,

7、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列举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你的观点。 观点碰击: 互联网能否取代其它传媒? 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优点,各种传媒各有自己的受众,不会相互取代,它们共同筑起影响巨大的传媒世界。观点碰击: 电视:奥巴马通过电视演讲在总统选举中胜出。 报纸:美国媒体紧追“水门事件”不放,最终使总统尼克松下台。 杂志: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了一场战争。 网络:高校毕业生利用网络参加网上招聘。 大多数新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了解世界,认识社会,但信息有真有假,大众传媒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需要我们 2008年3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等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军事镇压”、“藏人被杀数百

8、人”等文字随处可见,明明是一些暴徒打砸抢烧、伤及人命,却说成是“和平示威”,全然不顾事件的本质和事实真相,违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什么媒体的报道有差异? 干扰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破坏国家的名誉;引发社会的诚信危机 假新闻有什么危害? 需要我们善于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对同类新闻的对比、分析,锻炼自己去伪存真的本领。 信息有真有假,我们怎样才能获取有用信息? 网络游戏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积极:可以赋予青少年积极的生活观念、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生活色彩,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消极:迷失方向,不能自拔,放弃学业,颓废不振 展

9、示PPT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珊为什么能侃侃而谈?网络对她有什么作用?对她不断上网,请你送她几句话。 小李为什么上网说脏话?网络对他有什么作用? 1)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自律; 2)加强网络管理; 3)制定公平、公正的网络交往规则。 对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做一个文明网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当堂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

10、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城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

11、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点拨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材料

12、一反映上海的报纸数量众多;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政治方面: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经济方面: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可从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等角度来回答。【教学反思】该课主要的教学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高考复

13、习时要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教材文本包括课文标题、课前提示、正文、正文旁边的“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及图片等,还包括课文后面的习题等。这些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学生还是沿用平时的复习方法泛泛地看书或所谓的“重点阅读”,而不注重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预复习时大多是没有问题意识的看书,因此这种预复习是没有目标的,效率很低,有的学生根本就放弃了极为重要的预复习这一环节。现在通过课前下发导学案,布置前置性预复习任务,学生反映这种导学案下的预复习是目标更加明确、复习更有效率的方法,对教材慢慢有着一种“去熟悉化”的过程理解。而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生完成预复习的基

14、础上来诊断导学案,则更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减少了很多的“胡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课标之外的互动)。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解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材文本的重要及其背后的深意;通过将教材中的一些文字重新加以整合作为材料来设置试题,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建立复习试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练习来回归教材,从而进一步明确课标方向。当然,这种基于教材文本解读下的课标复习方案也有待完善之处,如学生反映对预复习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置合理的检查还有待研究;而课上复习的关键是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使学生读进去!但如何使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开拓视野也是必要的,解决方案除了教学时始终要以教材文本为平台,结合课标要求设置适合、适量的问题或试题,引导学生读出来,必要的时候也要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资料,养成一种“大历史”的理念和气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