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文档收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69869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乎文档收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知乎文档收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知乎文档收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知乎文档收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知乎文档收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乎文档收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乎文档收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清华或者其他顶尖985院校内存在智商被碾压吗?某清华学子的回答在大清那几年,基科有这么几个人,搞得我一直陷入抑郁不可自拔: 王某凡。各种满分无算。费曼物理学课程作业,老师看了他的作 业,说,我们不接受打印版作业;答曰,我这是手写的。狷介不羁, 没进清华学堂物理班,一气之下转投基科数学方向,一众大神顿时舒 一口气道,终于少了许多竞争;可这竞争的减少,全被大神们用掉了, 我等渣滓丝毫感受不到。赵某毅。大一上忙不迭地把分析力学和统计力学灭了,大一下把 量子力学灭了,然后虐 QFT (量子场论,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建立的场 的理论,研究粒子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去了。问题是这货整 天打山口山啊。廉

2、某,国际金牌,一边儿玩天体物理碾压我,一边跟着翟荟搞冷 原子发PRL, 边跟着翁征宇搞凝聚态,最后被老张要到Stanford 去了。大四申请的时候,我苦苦哀求他不要申 Princeton 和 Caltech 的天体物理,给我留点儿盼头 顾某飞,亚赛金牌,基科男神,身形健美,山口山和科研两不耽误, 与蒋某凡一起,在各种报告会上将我等弱众秒得骨头都不吐oDota大 战一局不落。最后也被老张要到 Stanford 去了。何陆黄杨四人,整整一个寝室(此处有误,杨是另一个寝室的, 该寝室剩下的的李某儒也是学术碾压者,乐器甚牛),把学分绩轰到 94 以上。幸好他们中的前三个集体分流到电子了。杨某猷留在基科

3、, 一边干学生工作,一边刷GPA, 边攒paper, 一边跟我瞎聊时不 经意地说,“Harvard的冷原子很不错,而且那个组私下跟我说好了 要我,但是美国人做事儿太功利了,我还是去因斯布鲁克吧”。楼某婷,基科女神(没错,指的是外貌够女神)。虽然成绩不高,但 她每个学期 60 学分啊(参考值:22),且是实打实的 60 学分,绝 非某些刷学分绩的人们选大量课程再于期中退掉不理想部分的做派; 其中除了物理专业的物理,也包含了数学专业的数学专业课、计算机 系的计算机专业课、数双、英双 校合唱队准专业队员、重要核 心(有绝对音高),通晓英日俄三门外语(没错,专业级的);当年跟 她一个支教团,那日子真是

4、抬不起头还有干字幕组做成大腕、做纳米物理实验做成大腕还来刷天体物 理课、诗词歌赋硬笔书法也颇玩得一票者,玩山地玩进半专业、玩超 导玩出国内首创的技术并拿着它出去创业者,钢琴十级且掌握了一门 世界上仅有几人掌握的实验技术者,说不过来了至于隔壁的北大 嗯,某学文科的女神师姐工作数年后亦欲申请,跟她交流简历和Statement of Purpose,她看完之后两点评论:1. LaTeX 是好东西(我可没告诉她这是 LaTeX 排的版 不从事 出版工作的文科生是那么容易接触到 LaTeX 的么?!),但是你没用 好;2. 对称性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太基本了,不要炫耀你那点儿可怜 的知识。不过么,本渣滓从小

5、在各种老师口中被她各种碾压到长大,早都习惯了。四年之中,我在中关村北大街两侧的那两所被某些愤青叫做世界 三流的学校,被反复碾压研磨,直到成了纳米级的灰尘,不再妨碍碾 压者们的滚动。这坨灰尘随波逐流,又终于流落到美国来了。之后, 堪堪寻回一些自信来。毕竟,天体物理的门槛并不高(但做下去也够 喝一壶的);这边儿的教育理念也太不同了,总能找到一些自我安慰 的基础。要不是在某些极其重大的打击之后学会了把自己的价值内化,我 早该 goodbye world 了。不过,赞同一句狗爷(这是一个足以秒杀 我的 学弟):最后留在学术界并作出重要贡献所需的潜质,跟上面 提到的 GPA 或者本科生科研之类,并无直接

6、的关系。想在学界做点 儿什么,真正需要的东西,一曰坚毅隐忍,二曰乐天知命,三曰脑洞 大开。我等学渣当共勉。有人试图在这样的题目下论理;同为年轻人,鄙人颇能理解:激 扬文字、雄辩滔滔,亦不快哉?可惜,愚以为,这样的论述,并无真 正的价值和必要。与其让我等对演化心理学(除了几个名词和动宾短 语之外)一窍不通者,做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写些无异于妄加揣测的 东西,再企图把这论断强加于人,不如好好讲一讲故事;至于,这些 故事究竟能说明什么,只好请列位看官自行判断。 毕竟,相较于半吊子的非专业论述,讲故事,更是说明一个体系的方 式;说故事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何况,有些体系,就 是叙事本身:就像古

7、典时期的希腊人和犹太人,是以民族有关的历史 叙事(epic、旧约之类),作为构建他们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一 样叙述或追忆被“碾压”的经历,也算是大清基科班的大多数普 通学生构建群体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1. 关于“夸张”、“造神”的质疑和指责 鄙人无意造神,不过是惯常地“戏说”而已。叙述这些人的“神 迹”之时,也并没有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个个都是不食人间烟火 的科学怪人(意即,其实也有科学怪人的。)事实上,若把他们中的多数个体,扔在人群中,除了男神或女神, 会因为身形或样貌的出众,而有那么一些显眼之外,您是认不出他们 的“异常”的。相较于我这个插科打诨的惯犯,他们更能做到与人为 善、谦以待人

8、。这也是我在所谓情商(我至今以为这是个比智商更加 ill-defined 的概念,此处借用其特定外延而已)方面被他们碾压的地 方。在这“平凡外表”和我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我斗胆揣测,他们也 会苦闷、会迷茫,会在一段文字或音乐拨动了最敏感的心弦时潸然泪 下,会在心仪的异性面前脸红心跳、欲言又止,也会在某个方面被别 人碾压了之后,被迫直面自己内心惊涛骇浪。 甚至,说句冒犯的,君不见,前一阵子某隔壁学霸的作息计划表,把 某动作也纳入其中了么? 说那些大牛们很大程度上也是常人,其实也就是说,这种“碾压,” 并非来自他们的“直接的鄙视;”更多的,是“被碾压者”相形之下 的自卑,是非常自我的内心感受。 同时

9、,也不得不承认,某些特定的研究方向中的某些特定人,是习惯 了以“鄙视”别人尤以不经意地“鄙视”外行为甚,因为那些研 究方向往往缺乏一种宏大叙事(说白了就是不好忽悠人)作为获 取自身归属感的重要方式的。对这种人,宽心待之吧;毕竟,无论是 个人、群体或社会,若要成熟,必先做到宽容。2. 关于“那些人看起来很牛,享有高薪厚禄,对社会却又有多少贡 献?”之类的质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不是特会搞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尽快拿 到教职etc,高薪是不存在的。选择了自然科学这条路,必须在心中,储备了足够的心力,一则 用于面对前述的碾压和鄙视,二则用于面对生活方式和资金的贫乏时 自己内心的动摇和自我质疑。拿着将将

10、够日常生活开销的博士生奖学 金(当然,较好的学校的奖学金可能还够一些“发展层次需求”的花 销)或者博士后工资遑论国内大学的博士生工资简直是玩笑,日 夜劳顿于书桌或实验台前,每天工作 12 小时的日子已经堪称“休息” 有时还要面对导师(俗称“老板”)的压力,还要不厌其烦地给本科 生们解释作业中的疑难。相比之下,那些同龄的商学院、法学院、医 学院的毕业生们,同样是辛苦的工作,却已经走在通向财务彻底自由 (不是独立奖学金已经够留学生们财务独立了)的路上了。于国于民于人类的贡献,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任何一个个体,都 无法承担。更何况,自然科学的研究,一定意义上,是人类与自然界 的一场赌博,是只能在统计意

11、义上有些胜算的。至于学霸中的每一个 个体,超凡的天赋,确实能让他们做出优秀成就的几率增加一些;但 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然只能在这个“大科研”的时代,充当所谓的“分 母”。不过,也请承认他们的贡献,毕竟,哪怕一直失败,也其实把 “此路不通”的信息,传达给了后人。至于什么“看上去他们就要得诺奖了”、“看上去挺牛,放在世界 上也是地位低下”、“全都跑到美国去了”之类,鄙人也不想费力不讨 好地论述诸如“其实两校、科院和中科大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上升了 很多”之类的命题了。只想说,我们确有许多发展,但总体上,还处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阶段。虽然,我知道学界有那么多的黑幕,我 知道海外有那么多纸醉金迷的所谓留

12、学生,我知道有些人留学就是冲 着移民去的,也还是请您多多拿出一些耐心,给这个国家中尚在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人员们,给那些在外苦苦打拼的基础科学和工程 技术的留学生们吧。这个国家,一路风雨;回到正轨,也不过区区四 十年啊。3. 关于心态问题这一点,愚以为,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国内)很难弄 好的。相对地,美帝把这“碾压”当回事儿的人,就没有那么多。 鄙人目前所在的学校,算是一个以培养学界人才为重心的地方。她的 物理系拥有全美最高的进入学术界的比例(18%);天文系博士毕业 生也有着美国最高的 Hubble Fellowship (哈勃基金,一个博士后基 金,一定程度上是全世界天体物理博

13、士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之一)比例 和第二高的总人数。照着我们惯常的思维,这两个系,应当把横扫各 大 fellowship 、在各牛校任教的的过往学霸们,当成宣传重点了吧。事实上,两个系里确实有所谓“死人墙”,挂出那些历史上在此呆过的传奇人物,如费曼、约翰惠勒、崔琦、莱曼史匹哲之流的 画像;但同时,他们在宣传时,会更加重视那些进入天文馆、图书馆 当馆员,在公共媒体上当科学记者或科学顾问(在一些人看来,这些 学生惨遭碾压了)的前学生的事情。这些“事迹”,常常被放在系的 网站上,或是被用来忽悠二年级本科生加盟(本科前两年是通识教育) 另外,每次去AAS (美国天文学会)开年会,各个分会场中,最火 爆的永

14、远是关于如何做科普的会场(这个会场里头,作报告的全是科 普作者或者中小学教师,听众则不乏大腕),火爆程度远超每次的热 点领域。而在一些人目中,仿佛只有做到顶尖,活着才有价值;仿佛只有 用那些无人知晓的专业词汇压得别人说不出话,才能快意人生。去中 学教书、去搞科普的,是“科研战线的逃兵”,足以为耻。但,很多 这边儿的研究人员,包括大牛,会把这些也当成一种重要的工作,而 不是许多国人口中的“拿奖”。总是瞄着“拿奖”、“碾压别人”,这多多少少算是一种心态上的 病态,虽则天才和病态常常伴生。不幸的是,心态还常常很重要。 这一点,也算是中关村北大街片区的学生们,应当向大洋彼岸学习的 东西之一吧。我自己其

15、实不喜欢清华我在那儿呆的四年,堪称噩梦。说到 对学校的感情 我对 Berkeley 和 Princeton 的感情,其实要更 深得多。但,我更加厌恶对清华的反智的指责。这样的指责完全罔顾 现实,而且,出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下,根本就是答非所问无非 就是把“国人对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满”,当成一门红火的生意;卖主 进了这个生意场,便可以肆意贩卖荒唐的东西了。老杨有句话:国内的高等教育,至少到本科,都是成功的。欠缺 在哪儿?研究视野。2在清华北大以及其他顶尖 985 学校里,那些智商被碾压的孩子们又是如何应对碾压的?老实说, 我觉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智商被碾压得更厉害一点 . 可能 是因为高中的时候评价体系

16、比较单一 , 大家都在努力高考或者努力 搞竞赛. 当人和人的差距可以简单地用题目和分数直接衡量时 , 最容 易感受到碾压感.高中的时候在省招班 , 和全省比较优秀的一批初中毕业生在一 起. 刚上高一的时候第一次期中考试数学直接倒数 , 而自以为自己最 擅长的化学, 在竞赛选拔考试甚至都没有及格 . 而此时我的同学在数 学课上和数学老师谈笑风生 , 我不及格的化竞选拔考试考了几乎满 分. 当时我各种题目不会做, 解答都看不懂, 真的感觉智商被碾压了, 就好像我之前十几年都在玩泥巴 . 我曾经预料到会和他们有差距, 但 没想到是这么天差地别.可能是我天性不服输,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 我当时就是没日没夜 地刷题: 高考题和竞赛题. 高一的时候住校熄灯 , 我打着充电台灯天 天看书刷题到夜里一两点 . 每天早上六点又拖着疲惫的身体被宿管 吵醒滚去上早读. 这样非人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