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68869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之关系要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呼和浩特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制约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的文献并无确定性的结论,促进论、促退论以及无关论均在不同国家的实证检验中获得了支持。本文主要利用协整理论对 1997 2012年呼和浩特市的财政支出与 GDP 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 GDP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经济均衡关系。但是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这对当前呼和浩特市的财政支出安排有着重要的启示。关

2、键词: 财政支出 经济增长 单位根检验 协整一、关于财政支出理论的文献综述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GDP 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9% 以上,中国经济如此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同时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增长也在飞速的增长着,从1987年的16.8834亿增长到2012年的2458.7441亿。作为政府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主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支出,它同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财政支出在呼和浩特市的高速增长期间又起着何种作用? 这些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以 GDP 为衡量指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获

3、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国外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很丰厚。但由于国外学者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采用的研究对象存在差异,运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进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以时间顺序将国外的研究结论加以综述。阿罗和库尔兹(Arrow,KurZ,1970)最先将政府支出纳入了生产函数中。他们得出结论是外生的政府支出的变化仅影响经济转移动态,其对经济的增长率影响甚微。格默尔(Gemmell,1983)在对27个较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后,得出其内部关系无法确定的结论.塞米尔(1983)则认为非市场部门的增长对

4、宏观经济的增长存在不利影响,但其在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的表现.拉姆(Ram,1986)通过对115个国家1960年至1980年的产出、投资、政府服务、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等数据的研究,发现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而且这种正效应在低收入国家更强。兰多(Landau,198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他认为政府支出中的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反向关系。兰姆(Ram,1987)和罗宾逊(Rubinson,1977)提出政府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作用。康特和达伦(conteandDarrat,1988)财政支出的增加或减少对经济增长不存在任何影响。格罗斯曼(Grossman,

5、1988、1990)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但是净作用似乎是否定的。阿沙沃尔(Aschauer,1989)发现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巴罗(Barro,1990)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为研究手段,总结出政府支出会显著影响经济的稳定及其增长率.当政府增加消费性支出后,GDP增长率和储蓄率会下降;当政府增加生产性支出后,GDP增长率和储蓄率初期会略有上升,后期转为下降。分析了政府真实消费购买支出减去教育和国防支出后占实际GDP的比率对经济增长的有负向作用。布兰姆(Bairam,1990)认为财政支出在一些国家起到积极作用,而其在另一些国家中则有消极作用。纳

6、尔逊和辛(Nelson,Singh,1994)从不发达国家的数据入手,得出中央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其在80年代的作用则不明显。德瓦拉简、斯瓦卢普和邹(Devarajan、swaroop and zou,1996)通过对43个发展中国家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数据的研究,得到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人均GDP的影响范围为五年,经常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埃文斯(Evans,1997)也认为政府消费支出占总产出的比重与人均GDP的关联度不高。高斯(Jamess.Guseh,1997)认为政府规模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负的作用。(

7、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很关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此进行了研究。从财政支出与全国经济增长关系角度出发的文献主要有:郭杰在内生经济增长与我国政府支出结构的调整中通过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投资规模和方向及教育投入的具体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支出中既有促进内生经济增长的因素又有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郭庆旺等在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中通过分析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得出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结论。 庄子银和邹微在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一

8、文中通过对公共支出的时间序列和截面分析,得出了存在大量调整成本,使预算内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很小,甚至为负,但各省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娄洪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一文中,通过构建包含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和包含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内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包含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中,无论是纯公共性还是拥挤性的外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都能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包含由公共投资形成的内生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的动态模型假定公共基础设施资本由政府通过征税而进行公共投资形成,结论是如果基础设施资

9、本为纯公共性质,就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如果基础设施资本为拥挤性质,虽然不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但能减缓增长率的递减。张清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景气指标之间的关系: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财政支出对GDP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324。曾娟红、赵福军的实证分析指出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社会文教支出和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张明喜和陈志勇也发现中国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的边际生产力显著大于1。付文林和沈坤荣却认为,政府预算内支出的GDP占比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建设性支出与GDP增

10、长率正相关。刘卓诺和于长革在验证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后,提出了中国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即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5%。从财政支出角度研究其与地方经济增一长关系的主要有:齐福全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中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各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划分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别,并利用VAR模型和IRF检验了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促进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李泽楷通过对广东省1978一2007年历年GDP和财政支出总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广东省GDP和财政支出总量

11、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统计结果说明,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相反。罗金花在广东省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包含政府支出的C一D生产函数进行OLS回归,先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别,然后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了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的加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冲击的加大在一定时期内会抑制经济的增长的结论。王曙光,金向鑫在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

12、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且应当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收支的规模的结论。国内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多以理论分析为主,模型实证分析较为缺乏。二、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一般关系理论(一)财政支出的涵义财政支出亦称为预算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财政收入的具体运用。具体的说,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将财政收入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预算、安排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于经济建设、国防、行政管理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履行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的过程。财政支出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需要,实现政府的职能,保障社会再生产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它是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资金分配活动,体现了政府对资金的使用,反映了

13、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的费用金额。财政支出的数量和规模集中反映了政府活动的方式及政府导向,同时也规定出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和高速的增长,是一国或地区追求的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定义西方较为推崇库茨涅兹的说法: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居民提供的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指导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基础上的。他较为注重经济增长能力、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及思想观念基础几个方面。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与

14、之密切相关的是人均产出增长率的提高,它决定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他将经济增长的能力归结为潜在GDP的增长。我国则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即国民收入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或国民收入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三)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1瓦格纳法则的产生与发展阿道夫瓦格纳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以经验性数据为依据,通过对许多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的公共支出的对比、分析研究之后得出财政支出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的,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15、政府支出占C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一结论,即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因经济增长而增加,前者被动的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的财政支出可以认为是财政支出绝对规模的增加,即财政支出总额的增加。由于以上特点,瓦格纳法则也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皮科克和威斯曼对瓦格纳法则的重新理解是基于对英国1890年至1955年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提出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将经济发展分为的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进而利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早期阶段中,政府投资在社会

16、总投资中占较高的比重。发展中期,政府投资逐渐转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成熟阶段中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其增长速度将大于GDP的增长速度。2.凯恩斯45线模型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1936年发表之后,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主流理论界开始逐渐接受。该理论被称为凯恩斯理论。凯恩斯的45线模型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第一个总量分析模型,可以形象的表述凯恩斯理论的精髓。S2E1S1Z=GDPE2 ZGDP在上图中横坐标为GDP总产出,纵坐标为Z代表总需求.Z=GDP代表总需求等于总产出,其将坐标平面平均分成两半,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横、纵轴的距离相等,代表均衡国民收入即总支出与总产出相等的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