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688510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秋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质量分析昨天似乎还在眼前,今天期末考试已经结束。2014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在过去的这一学期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之下、在各位同仁的齐心协力之下,七年级语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对这次考试进行分析。试卷使用100分制。盛康镇七年级实际参考人数共333人,其中高分32人,102优秀人,及格302人,低分6人。全镇最高分90分,最低分6 分。本次考试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一次大型、统一的考试,学生们为此做了充分的复习和准备,考卷中体现出了许多优点。1、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字音、字形、书写及诗文默写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比起初入中学时有了提高。语文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学科,

2、学好了一个个字音、字形,就为下一步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字音字形掌握得越牢固,为下一步语文学习打下的基础就越扎实。2、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阅读能力非常有限,甚至连初中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几乎为零,根本不知从何入手来做阅读题。通过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次期末考试阅读题做得比想象中的要理想。3、作文题目填写五彩缤纷。初一上学期,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与初中其他年级学段的学生同日而语。但单从这一学段的知识水平来看,这次作文填题就很是丰富。除了给出的几个词语外,学生们还填出了如“原来,幸福并不遥远”、 “原来,歌声并不遥远”、 “原来,

3、微笑并不遥远”、 “原来,美丽并不遥远”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好题目。而且在作文中,还有学生采用了小标题、排比段等新颖的作文形式。作为才升入初中不到半年时间的学生,他们能填出这样的好题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失分的主要原因有:1、眼高手低,扣你没商量。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如注音与书写题,或注音位置不对;或二四声分不清;书写时或该有的没有写到位;或不该有的却多出一点来。尤其在诗歌默写时,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仍很常见。看是只有那么一分半分,似乎不在话下,但积少成多,一个大题算下来所失分数就不少了。这样至使前面基础得分不是很理想。2、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运用能力。知识学死了,不会灵活变通。如

4、论语十二则填空,这些知识平时不知讲过多少遍,也不知背过多少次,可一到考试,只变了说法就不知如何回答了。再如课外阅读考插叙那一题,上羚羊木雕就接触到插叙,也就开始讲插叙的作用,可是直至期末考试,涉及插叙的题还是答得五花八门。这就表明学生对插叙的作用还只是停留在死记的阶段,还不能灵活运用。3、表述含混,让人不明就里。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阅读题中。典型错题如23题。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许多学生的回答没有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答。从答案可以看出,实际上学生已经理解了题目所问的意思,也知道要回答什么,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用较清楚的文字来表述这一意思。这样就造成了表意含混。而考试要求表述清晰完整具

5、体,就出现了偏差,又是失分。像这类错误典型,一扣这一小题就会扣完,失分率是相当高的。4、避重就轻,失之东隅。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作文上。作文题目是“原来, 并不遥远”。有学生是提笔就填,挥笔就写。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没有审清题目要求,没有明白题目要写的重点。从作文题目可见,本次作文重点应写所填之词。否则就“跑偏”了。 针对上述问题,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1、从基础抓起,规范书写。字音字形掌握不能放松,从每一课入手,记准字音,规范书写,夯实基础。2、答题规范,清晰完整。打墙不坏头一板。学生才入初中,对阅读题的回答还处于懵懂状态。作为老师就要在学生学习阅读走第一步时引正他们的脚步。首先就从答题规范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做到回答规范,表述清晰。3、加强训练,知识变活。通过训练,把课本上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解答中。即为人们常说的活人读死书,但要把死书读活。如何把“死”的变“活”,必须借助训练来完成。4、学会审题,收之桑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但教会学生审题却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事。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审作文题目。包括如何填题、如何抓住写作重点等。 以上分析也只是事后诸葛,所列举措也只是纸上谈兵。要想下一学段七年级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成绩,还需各位同仁团结合作、携手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