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68010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残疾人康复知识残疾是指由某种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的某种身心残疾或功能丧失,如耳聋、失明、痴呆以及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常与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定一个康复治疗方案,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学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定、调整,直至治疗结束。康复治疗的内容很多,包括医学的、职业的、社会的等多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服务等。传统的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和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2、。 一、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者的方法。通常所称的物理疗法是指利用人工物理能的疗法(如电、光、声、磁、冷热等)常简称为理疗学;而利用力能(身体运动、按摩、牵引、机械设备训练等)的物理疗法,常称之为运动疗法或医疗体育(简称体疗).若根据治疗中病人的主、被动状态,又可分类为以体疗为主的主动性物理治疗和理疗为主的被动性物理治疗。 二、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使用工具和或设备来进行作业训练,帮助因躯体、精神疾患或发育障碍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改善与提高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

3、功能独立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类康复治疗方法. 三、言语疗法:言语疗法是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言语训练来改善其言语功能,提高交流能力。若经系统的言语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者,可用非言语交流方式训练,或借助替代言语交流的方法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言语疗法又称言语训练或言语再学习,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四、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医治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问题。它是治疗师通过使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方法,通过解释、说服、支持来改变病人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降低痛苦,促使病人较好地

4、面对人生和生活,适应社会。五、中国传统康复治疗: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个整体,人的体形与精神是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个整体,进而形成自然一形体一精神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这高度综合整体的学术思想,反映到中医康复医疗,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精神等学说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康复医疗特点;采用独具风格的康复方法如针灸、气功、按摩、拔罐、牵引等传统的运动方法;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康复医疗体系。残疾人往往不仅仅是躯体伤残,而且同时伴有心理的紊乱,即心理上的残疾,因此,要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就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诊断、治疗和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5、诊断就是帮助残疾人及其亲属正确评估自己的残疾程度;治疗就是帮助残疾人医治躯体以及心理机能的创伤;训练就是帮助残疾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使之向着“成为社会的积极的一员”的目标前进。 疾人的心理康复,应该采取下列各项措施: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尊重、理解和帮助残疾人。继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解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事业。继续抓好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残疾人的医疗、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住房、婚姻、乘车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鼓励残疾人自强自立,调动残疾

6、人自身的积极因素。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价值。残疾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仅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严重困扰着残疾人的心理,搞好残疾人心理保健工作,对于帮助残疾人建立自尊、自主、自强意识,最终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社会的责任.目前,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科技、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加大,很容易引发人们出现心理问题,而处于“弱小自我”的残疾人,这些变化对他们的

7、心理影响就更大,据心理科学统计,各年龄阶段人群中有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孤僻、易怒、轻率、自卑、压抑、困惑、性变态、吸毒、迷信、自杀等,在残疾人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认输要远远超过这个比数,所以说做好残疾人心理保健工作,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对于解决我国的残疾人问题,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现实意义,如何搞好残疾人的心理保健工作,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全面了解、认识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残疾人除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残疾人除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且随残疾类别、程度、发生时间及残疾年龄不同而有

8、所不同,但不论何种类型的残疾人一般都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自卑感。这是残疾人相当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身残之后,由于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会认为被人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变得孤僻、胆怯,心甘情愿地成为弱者,意志消沉,丧失生活信心.残疾人在恋爱、婚姻、家庭、职业等问题的解决上,由于比健全人困难得多,使得他们感到不为人们所了解,比健全人低一等,自尊心受到打击,滋长了自卑感。2。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不能或不愿主动接触社会,受到周围部分人,甚至家属的冷漠,以及社会对其提供的帮助不够毛豆可使其感到孤独,从而更加脱离人群,较少与他人尤其是健全人交往,从而感到不被人理

9、解,这种孤独感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长。3敏感。由于残疾人身上的残疾,往往容易使其过多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敏感,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以至采取自卫的手段或加以报复,这也决定了他们情绪反应强烈、且不稳定,如聋哑人由于听觉或语言障碍,与他人交往靠手势或靠直观或得信息,因此其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相对不发达,而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且由于其视觉十分敏捷,对事物形象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聋哑人性格外向,情绪反应多表现于外,且强烈、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容易上火和发怒.而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可以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并不十分明

10、显,而且爆发性的情感较少,这是因为盲人缺乏或丧失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与周围事物的完整图象,致使盲人的形象思维不发达,而由于他们听觉、触觉较为灵敏,使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发达,所以说盲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较内向,又由于盲人的语言、听觉、记忆都比较发达,所以盲人常有健谈,说话条理清晰等特点。由于残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比普通人简单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某种固执、心理脆弱、忍耐性差、易急躁;肢体残疾人性格倔强、自我克制,他们容易情绪低落、忧郁、自卑感强;精神残疾人的特点是知、情、意及行为表现与现实脱节,为正常人所不理解,自己还以为是正常的;弱智人常表现出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缺乏目的性和灵活

11、性等等,同时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肯向命运低头,也是各类残疾人比较明显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只有真正掌握了残疾人的这些心理特征,残疾人的心理保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效率。二、针对残疾人的上述心理特征,开展心理保健工作。首先让残疾人明确认识消极的心态是造成不良情绪的根源,是人类心灵的毒素。如残疾人较为典型的抱怨,怨恨心理,它对人的心灵、生活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怨恨犹如一种心灵毒素,它使人心志若化、情绪波动、精神压抑,严重的可以使人钻进怨恨的牛角尖、心理异常,行为反常、丧失理智。这时,当一个人不采取行动时,使自己心灵受煎熬,寝食难安,精神世界被黑暗笼罩,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解心

12、头之怒,除心头之恨。人的总是在这个小圈子里打转,那么他的理智的大堤终究是要崩溃的,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行为,那么就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一味地抱怨父母,抱怨他人。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和谐,而且对当事人的身心都有不良影响。当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波动,内分泌紊乱、消化系统处于应激状态,血压调节机能失调,会发生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病,妇女还会出现排卵机能异常,月经紊乱,痛经等现象,可见人的抱怨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其次,帮助残疾人掌握调适不良情绪和心态的方法,因为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是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这样人才能有安全感,有自信心,有

13、认同感,精神压力小,身心发育也处于平稳阶段,从而达到精神舒畅,身体健康,要让残疾人明白,人生在于自己把握。有理智的人能够在情感发生被动时把握住自己,控制冲动和欲望,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适度的反应,不让悲观、愤怒、焦躁等不良情绪控制身心.下面是一位已患病17年的精神残疾人总结的“养病要则”,通过这个要则,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启发: 适当地、适时地读点书、看看报、写写作、看看电视,使大脑能够在正常的运转下进行调整,达到精神治疗、精神疗养的目的,并且从书和电视中吸取各种知识营养.2 忌过度用脑,早休息,早起床,劳逸结合,多干一些体力活。3 不生气,不兴奋。少想一些不愉快的事.天下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希望

14、有可能实现,有可能实现不了的,对任何事情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希望大失望大。在不如意的时候,要想好事;在顺利的时候,也不要高兴过度,要做到心平气和。4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精神病人的通病是任性,改掉这种毛病,做到宽宏大度,有助于精神的好转。5 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要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事物. 家庭极为重要,多为家人着想,维护好家庭。高高兴兴生活,追求生活的质量,乐观地奔小康.7 在物质生活上用脑筋,让物质带动精神,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句话,物质生活要大于精神生活,才能养好自己的大脑,达到三分治疗,七分养病。十七年来,该患者由于控制得当,基本没有复发。他不但能自食其力生活自理,而且还能上班工作,

15、象正常人一样把本职工作干得很出色,并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康复之路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和他时刻控制病魔,遵守自己制定的“养病要则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调理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残疾人是多么重要.而正确地调整不良情绪的方法又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有效途径。如对于悲观情绪严重的人,心理保健师应多采用一些积极鼓励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消极的方法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我总是运气不好”等,而是要常常告诫自己生活中仍有很多美好,学会欣赏事物,与人为善。关注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另外还应告诉残疾人不做欲望的奴隶。乐观的人常常

16、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悲观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取得,总是希望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最后还应告诉他们不要过分挑剔。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符合自己的模式,这才感到顺心。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这是一种消极心理,极易令人产生悲观情绪。怨恨、挑剔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另外,学会躲避挫折,偶尔地屈服有时也很管用.遇到情绪一时扭转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有时只要一曲音乐就会将你带到梦想的世界里,如果能跟随快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打起拍子,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的世界之中,带到充满欢乐的情绪世界。如在生活中遭受了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