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651181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80分钟 考查范围:古代史一.选择题1.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A. 王权失去神权色彩B. 天命观被彻底否定C. 治国渐趋理性务实D. 敬德决定国家兴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等信息说明对上天尊重的时候也注重实际,一定程度体现变革中天命观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故选C项;信息体现出王权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说法错误

2、。2.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这说明西周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3.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

3、,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国”与“家”相结合C.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D【解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说明是等级制度问题,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A错误;B和C是宗法制的特点。4.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经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朝A. 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 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 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 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

4、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的任命官员方式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错误。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儒、道

5、、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市亩朝代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全国粮食亩产87.8496.4894.9290.8483.28115.68156.24南方(稻区)64.3294.92136.32166

6、.44231.24312.48 资料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B.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两汉时期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从魏晋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逐渐超过全国亩产量,这说明魏晋时期开始了农业重心南移趋势,故B项正确; “南稻北粟”格局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由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在不断发展,全国粮食亩产下降不代表农业的衰退,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赋税问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是弄清“中国历代粮

7、食亩产量变化的数据”,从而得出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晋义熙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未几,裕(刘裕)师围城超(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晋书慕容超传“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宋书武帝本纪“丁亥,刘裕悉众攻城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资治通鉴晋纪“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追获之,斩于建康市。”南史宋本纪A. 刘裕凭此战胜利收复广固B. 慕容超轻敌导致广固失守C. 刘裕与慕容超大战于建康D. 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答案】D

8、【解析】结合材料“追获之,斩于建康市。”可知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故D项说法正确;其他选项并不能从材料中反映,排除。8.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民国)王修版本述A.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答

9、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可知,雕版印刷在市场出现,“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术推动佛教发展,“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可知需求众多从而出现雕版印刷,三则材料都反映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仅有“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能够反映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其余两则材料没有体现该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社会需求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并没有强调印刷术的意义,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非印刷术的技术革新问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9.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

10、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朝代秦西汉唐两宋明清丞相(宰相、副相)人数6位47位182位11位4位0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B.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C. 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D.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至明朝前的主要朝代丞相的人数较多,体现出历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特点;明初到清朝丞相人数由有到无,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由此可见宰相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答案为C项。元朝时期宰相权势一度膨胀,且明初以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唐宋时期宰相增多使相权被分割、削弱,减轻了对皇权的威胁,排除B项;

11、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由于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加强,与行政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0.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

12、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11.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B. 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

13、,不是注重外来风格,因此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并未体现其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因此C选项错误;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了A. 三省六部制度已遭破坏B. 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C. 唐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 唐玄宗重视三省的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体现了权力的转移,

14、权力的转移说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政事堂的出现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发展演变的结果,排除;C项,政事堂共同议事,使皇权成为中央决策的一部分,受到相权的约束牵制,排除;D项,材料中不能反映三省的分权制衡,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3.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A. 重农抑商政

15、策发生根本变化B. 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 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说明由于两宋实行宽松开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使社会政治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B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宋代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士农工商,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商人流向上层的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14.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