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60899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级高三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一)06至10年高考四川卷试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2)诗

2、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08)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8延)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

3、,啾啾雀隐树。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注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

4、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10)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

5、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参考答案信解析1【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顺题作答,从情景两方面分析)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按顺序对诗句中提取符合题意的景物、细节组织成通顺简洁的语言。)(2)这

6、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解说诗句,适度想像)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明确回答题中所问)【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7、。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

8、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

9、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认真阅读这首诗,你也当一回考官,命几道,拟订参考答案,评分细则,答案解析。2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说出“乱”的作用、表现的情感)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按顺序对诗句中提取符合题意

10、的景物、人的处境、细节组织成通顺简洁的语言。)你看这题和06年诗歌鉴赏的第一小题是否一样?) 解析 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

11、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同时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和不美好。“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

12、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是深长的。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这首诗歌和06年的夜归感情不同,但题材相同,与杜甫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一样,都是写不在家乡的处境和情感的,学好了课本中

13、的诗歌,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答这类题也就有章可循了。3(1)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风景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2)答案:(4分)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

14、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题中“那些”表明不只一种,因而每一种都简要分析即可。08年诗歌鉴赏诗歌由前两年的宋诗变成了元代散曲,既延续前两年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又增加了对表达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的辨析。4参考答案(1)(5分)“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

15、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要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采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08延考区诗歌诗歌鉴赏和06、07年的材料、考查点一致,同非延考区相比更稳定。5【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解析】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