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55063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训练题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 训练题 2009-5-18 21:00阅读(26)下一篇:岳阳楼记 训练题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醉翁亭记训练题4.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答: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铺垫。 5.写四季之景抓住了什么景物的特点 答:山,林,泉,石。 6.举例说明在描绘图画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答:抓住时令不同,季节不同,景物也不同的特点。 例如:写朝暮,抓住晦明变化的特点;写春花,抓住幽香的特点;写夏木,抓住繁阴的特点;写秋风霜,抓住高洁的特点;写冬水,抓住清浅的特点。 7.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有什么作用? 答:陪衬“太守醉

2、”,又表现太守与民同乐。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是第二段的小结。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9.“渔、酒、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山间野味,取之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于山水之间。 10.作者详细介绍了太守宴请时用的酒食,目的是什么? 答:太守用的酒食都取之于当地,揭示了宴酣之乐取之于山水,同时也表现了太守不事铺张,不讲排场的做法,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11.指出下面句子中“乐”的内容:禽鸟乐:山林之乐。人之乐:从太守游。太守乐:与民同乐。 12.众宾无拘无束地喝酒、谈

3、笑、喧哗能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 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你认为太守时因何而醉? 答:太守并不是因酒而醉,他是陶醉于百姓安居乐业,陶醉于与民同乐的情境之中。 14.欧阳修“乐”的原因有哪些? 答:滁州山水、风景优美,滁人生活安定富足,能与民同乐于山水风物之美。 15.本文除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外,还表现了什么? 答:不因遭受打击而垂头丧气,反而旷达自适,表现了泱泱君子的坦荡胸襟。 16.作者善于从动静对比的描写中突出意境之美,请找出文中的这些对比。 答:(1)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与

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林木之静与百鸟之乐对比,如“树林阴翳”与“鸣声上下”。 (3)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夕阳在山”与“人影散乱”。 (4)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 17.通过文章的阅读,体会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和本文的醉翁同是醉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答: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原文:“忘怀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原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8.本文语言极有特色,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请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 “

5、禽鸟知山林之乐”中选出一句写一段评注性赏析文字。 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遣词用句简洁而生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关系,因为“日出”而“林霏开”;因为“云归”而“岩穴暝” ,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19.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济天下者,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阅读你一定被作者博大胸襟所打动,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答:欧阳修虽然被贬,但却看不出“独善其身”的隐逸,相反看到的却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与民同乐图,这一点足以为我们的楷模。 20.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

6、格上差异较大。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说说它们之间的异同。 答:异:结构技巧不同、语言表述不同、主题深度不同。 同:借景抒情抒发抱负,表述虽遭贬谪却怀济世安民之心的情感。语言都很优美。 岳阳楼记训练题 3.第一段写滕子京“谪守”而重修岳阳楼,并特意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目的仅在于交代作记缘由吗? 答:不是。侧面表现滕子京政绩,更是影射下文迁客骚人,有对比规箴之意。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岳阳楼的“大观”? 答:水面辽阔,光彩多变。 5.“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答: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跟

7、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和岳阳楼有何关系? 答:暗示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观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7.文中有三个设问句,请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转承,引出迁客骚人悲喜之心。 “何哉?”提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然则何时而乐耶?”引出全文的中心句。 8.“前人之述”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在第二段对洞庭湖景色作细致描绘? 答:指“唐贤今人诗赋” 本文重点在言论抒情,连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描述迁客骚人的心情而写。 9.“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悲”是因为洞庭湖景色苍茫、阴晦、凄凉吗?“喜”是因为

8、景色晴明美好吗? 答: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都不是 悲是哀己身处境,喜事暂时忘却己身荣辱。 1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深意和作用? 答:深意:在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后,也表示了对滕子京及其他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作用:照应开头。 12.“谗”“讥”“宠”“辱”分别是指什么说的?为什么遭贬谪的人对这些如此敏感,因此而或悲或喜? 答:“谗”“讥”指朝廷中异党的弹劾。 “宠”“辱”分别指朝廷所给的荣耀和罪责。 因为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13.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解释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的?他们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答:忧乐。不以自己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15.纵观全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公而忘私,心忧天下。 16.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区别: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 原因在于古仁人能以天下为己任心胸广阔,而迁客骚人皆因一己之利,心胸狭窄。 1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毅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18.读罢本文

10、,面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失意与痛苦,你认为我们应有怎样的胸襟? 答:包容四海,放长眼量,以大局为重。 19.岳阳楼因作者写此文而名扬天下,为世人所向往,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答:此文中作者不仅描写了岳阳楼的优美景色,更主要的是抒发了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激励着历代文人,使其心胸广阔,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此文成为千古传颂的美文,人们也认识了岳阳楼。 20.古仁人忧君忧民而不以己悲,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具有这样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的人了吗?举一个例子说明课文中这种人生境界的现实意义。 答:任长霞 宋鱼水 21.我国古代有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

11、,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2.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1044年,如今九百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答:可以从“作者豪放气度、宽广胸怀及济世情怀”或“语言、写法” 小石潭记 训练题 2009-4-22 19:56阅读(19)下一篇:送东阳马生序 训.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5.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一样,引导读者随着描写顺序看到不同的

12、画面。 6.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答:清澈透明。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侧面描写:从石头、游鱼、阳光、影子等不同角度描写潭水,突出潭水清澈。 7.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水尤清冽”的? 答: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 侧面描写:一方面写手中石头的形貌姿态清晰可见。另一方面写水里鱼儿如空游无所依、日光直照水底、鱼影清晰布石上,这些都突出了水的清冽。 8.初见小石潭时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答:“心乐之”心里很高兴。 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藤树。 9.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13、 答:自由自在、活泼天真。 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10.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快乐。悲伤。 因为由冷清的环境联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心情自然变得悲伤起来。 1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溪流的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 1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痛苦。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

14、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4.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答:愁苦的心情。萧索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最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16.本文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历来被人所称道,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写法的。

15、 答:文章第二段无一字写水,但通过“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等对鱼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潭水的空明澄澈。 17.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试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缘由。 答: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19.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并说一说它的精彩所在。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0.“一切景语皆情语”,似这种因景而生情,反之又以景写情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请结合生活实例谈一谈。 答:结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或者 朱自清荷塘月色 送东阳马生序 训练题 2009-4-22 19:55阅读(23)下一篇:曹操 求贤令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3.文中写“手字笔录”,为什么以冬天为例?答:严冬寒冷,抄书最为艰难。4.“天大寒,砚冰坚,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