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53844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

2、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

3、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

4、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5、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

6、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义

7、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义为“用来的凭借”;今义为“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今义为“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

8、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

9、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

10、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风尚) 吾师道也(道理) 师道之不复(风尚) 惑而不从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复(从师) 不耻相师(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一般的人;今:许多人 小学

11、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合叙)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

12、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

13、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明确:六朝

14、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 破正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