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520660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表达系列课堂教学研讨共识一、 表达系列包括口语交际、习作、读写结合、综合性活动展示等以表达为主的课堂教学。二、 具体课型教学要点。 1.口语交际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各学段的阶段目标呈螺旋上升状。其中,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日常口语交际课要做到“五要”: (1)表达主体要明确。即“谁表达”?很显然,是学生,而非教师。(2)表达对象要把准。即“表达给谁”?表达给自

2、我,表达给同伴,表达给小组,表达给全班,统而言之,逐步学会在大众面前说话,学会在大众面前自信地说话、交际、互动。(3)表达氛围要和谐。即“在什么中表达”?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显然,阅读课常用的小组交流展示等教学模式不能机械照搬到表达系列课堂上。 (4)表达方法要灵活。即“怎么表达”?口语交际的基本方式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主题灵活开展说一说、聊一聊、讲一讲、辩一辩、评一评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课堂评价要巧妙。即“表达得怎么样”?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利用导入

3、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等,指导、引领、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意识、态度、能力、水平与习惯,逐渐使学生提高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2.习作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关于“写作”的阶段性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日常习作课要做到“一二五”: (1)一“减少”: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作前指导虽然必要但绝对不宜过长过细过繁,一般用时58分钟,避免将学生变为习作“套中人”。 (2)二“鼓励”:鼓

4、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课堂上学生的书面习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3)五“指导”: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3.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教学的方式有:结构段落的仿写,修辞手法的训练,课文空白的填补,内容情感的延伸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读是基础。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倾吐

5、就是表达,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文章要先读懂读透,才能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写是关键。“写”是“读”之后的练习、尝试等表达行为。当堂写的时间至少要在1015分钟,读写结合旨在并行推进,双效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评是指导。读写之后要反馈(思),要“品评”,在品评中提升表达能力。 4.综合性活动展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有办手抄报、排演课本剧、演讲会、辩论会等。宗旨是学生的主体性实践。三、 表达系列课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的课,也是检验学生读写说习惯培养质量的课,决不能被讲读课挤占,更不能是可有可无,要将表达系列课作为检验教师素养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形式(课型)来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