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主要内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465065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主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改主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改主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改主要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改主要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主要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主要内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主要内容第一篇:新课改主要内容新课改主要内容内容提要: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 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 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3、改革课程

2、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 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篇:教师资格新课改补充内容一、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六个转变:1、改变

3、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现象,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态度。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3、改变课程难、繁、偏的现象,强化与现实结合。4、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 手的能力。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教学实践的过程。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现学校地方国家共同管理。二、课程结构: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 数、外、科学或物化生、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实行学分制管理,05 年秋天江苏 省高中开始实行学分制。从小

4、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城市普通中学要逐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标准:国家、地方、学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五、教材开发与管理:六、课程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七、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八、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技术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新课程时间安排:2005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 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必须倡导新的 学习方式,即自

5、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高中课改:1、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 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 模块不断细化。2、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3、在课程评价方面 首先要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第

6、三篇:新课改推荐1.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为 什么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 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 极大反差。 传统的应势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2新 课改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新课改的 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 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

7、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5.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 自主性实施综合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的琐碎化问题教师的知识 和经验问题管理问题6.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在 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7.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

8、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 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 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 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 人:a.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8.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 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

9、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者 从教学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 师 1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的变化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11.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 体验性12.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

10、多元化。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3.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执行评价方法。 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1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 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 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教论”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5.新型师 生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 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16. 发展性

11、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 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 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 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 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17.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 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 察者智力,存在智力。对教育的影响: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直 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18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贯彻心理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 针,坚持民主参与,

12、科学决策的原则。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以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 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与 胜过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 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 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

13、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20.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 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 转变学习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21.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 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22.课程的组成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 理 2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分目标的主要特征1)注重基础

14、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2)注重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3)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24.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25.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6.我国 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教室提高的评 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27如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2)教室要采用多样有效的学习方法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15、4)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 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5)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 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28课程概念?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合。中小学 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29 课程类型 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 必修课程与选 修课程 4 国家课程、地主课程与小本课程5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0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 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 信息素养 的养成 3 创造性与开放型思维的培养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 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31我国选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结构3 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 5课程评价32我国课程改革的任务及其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何选择化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和评价方式,注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