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4630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 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发展:1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 人格形成发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 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 展的方向。3 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1 随班就读。2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 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4 设置特殊班学习的实质与特征:1 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 量。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学 习是由

2、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学习内容:1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 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加涅学习层次分类:1 信号学习 2 刺激反应联结 3 连锁学习 4 言 语联结5辨别学习 6 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 习8 解决问题学习结果分类:1 智慧技能2认识策略 3言语信息 4 动作技能5 态度意义学习的条件:1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 与认识结构2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3 学习者必须积极 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 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

3、使新知识获得 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学习动机的种类:1 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2 近直 接性动机、远间接性动机 3 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学习动机的培养: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 习动机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 难度,恰当控制水平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 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结果归因:1 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 2 老师也应 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

4、成绩的优劣羞,从有利 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 不真实迁移的作用:1 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 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现代的迁移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 的解释各不相同;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 用对迁移的影响。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 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 移起到至关重要

5、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 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 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促进迁移的教学:1 精选教材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 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学习的作用:1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任务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 展的重要基础。3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 提。创造态度和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标志 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 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 学生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 方法、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4

6、 让学生充分 参与直观过程.知识概括: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提供变式 3 科学地进行比较4 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概括知识的保持方法:1 深度加工材料 2 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3 进行组 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技能的特点:1 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一 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属于认知经验的 知识 3 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 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 作。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是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有效学习需要、 是有

7、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规则和技能构成精细加工策略:1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简缩和编歌诀,谐音联 想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2 做笔记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利 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学习策略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 监控原则。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1 指导教学模式2 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 训练模式 4 交互式教学模式 5 合作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的过程:1 发现问题 2 理解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问题的特征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定势与 功能固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

8、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提供学生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 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 心、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 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 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 开设 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假造性思维策略(发散

9、思维训练、推测 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1 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 价或推断 2 鼓励标新产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3 以获得方案的数量 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 鼓励提出改进意 见或补充意见态度的实质:1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 态 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者是内部倾向 3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 的,不是天生的品德的实质:1 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 价值内化程度不 同

10、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 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相对功利 取向阶段)2 习俗水平(寻求认可、遵守法则取向)3 后习俗阶 段(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 逐步地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 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 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1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 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 平)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 有效地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 群体约定(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 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令人满意、清楚而客观地说 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

11、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 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 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4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心理健康的标准:1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 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 协调6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儿童产生的心理障碍:1 儿童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 冲动行为)2 学习困难综合症3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 儿童厌学症 5 儿童强迫行为(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 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

12、1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 要 2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 需要3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评估性会谈):1倾听2鼓励 3 询问4反映 (观察法):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自述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 强化法 2 代币奖励法 3 行为塑造法 4 示 范法5 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驰训练、系统脱敏训练、肯定性训 练改善学生认识的方法:艾里斯(事件、观念、情绪、驳斥、新观 念)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 指导教学策略 的选用 3 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分类:1 认识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

13、合、 评价)2 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 动作技能 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教学目标的表述:1 行为目标(具体目标、产生的条件、行为标 准)2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一般、具体) 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 现教学内容 5 提供学习指导 6 展现学习行为 7 适 时给予反馈 8 评定学习结果 9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 移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游戏 发现教学:1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 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 促使学生利用教 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及

14、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 的假设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 根 据实验所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 基础上引出结论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 2 计算机辅助教学3 掌握学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的规模 3 班级的 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1 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驵成2 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 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群体动力的表现:1 群体凝聚力 2 群体规范3 课堂气氛(接受、 反馈、输入、输出)4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 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程纪侓的类型:1 教师促成

15、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 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情境结构:1 班级规模的控制 2 课堂常规的建立3 学生座位 的分配课堂教学结构:1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 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 程的规划教学评价分类:1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时机)2 常 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处理方式)3 配置性 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功能)4 正式评价与非正 式评价(严谨程度)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 案卷分析 2 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 等级评价量表)3 情感评价专家教师与新教师:1 课时计划的差异(预见性)2 课堂教学过 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 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应用)3 课后 评价的差异。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 观摩和分析优 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微格教学3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