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45752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 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 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

2、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 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东南至武汉市外环线,西至洪山区 卓刀泉,北至东湖南岸和老武黄公路的管理区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万人。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 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弓|进内资37亿元,出口创汇 2.1亿美元。第01条主要背景(1)高新技术发展背景:在世界上,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

3、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经过1。多年的建设发展,东湖高新区积累了推进自主科技创新的丰富经验,作为中国第三大科技中心,“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具有发展成 为中国重要的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带来国内外在华投资的第二次浪潮,以投资拉动的外向型加工经济模式向以内需拉动的内生型经济 模式转变,促使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武 汉1+8城市圈”规划,以武汉为核心,整合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参与 区域经济协作和竞争。依

4、托东湖高新区的武汉科技新城,作为未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垂江发展带”的东向载体,是实施与武汉城 市圈东部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对接,发展湖北东部经济的重要载体。(3)武汉市城市发展背景: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武汉市的定位是: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针对武汉市在全国所具有的科教文化优势确 立的“科教基地”,将依托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科技新城,催生和孵化大批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成为武汉带动中部崛 起的策动源泉。(4)东湖高新区自身发展背景:在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

5、区向东拓展已获批准,长期困扰的用地制约问题得以疏 解,东湖高新区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第02条 根据武汉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武汉科技新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在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武汉市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年)的编制工作。第03条本次规划遵循以下规划指导思想:(1)产业主导,科学发展: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和发展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产业经济、社会 生活

6、、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2)提升品牌,塑造特色:依托“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提升其内涵和外延,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 景观和生活特色。(3)集约发展,构筑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 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确保城市健康、安全。(4)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远近期结 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第04条规划范围西起卓刀泉南路以及其向南延伸线穿南湖中心线,东至

7、武汉市外环线,北至东湖、九峰山,南抵汤逊湖、后梁子湖北岸,规 划范围约224平方公里。第05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自2005至2020年。近期:2005 2010 年。远期:2011 2020 年。远景:展望202。年以后的发展。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和功能组成第06条 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定位是: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即教育和科研人员、机构密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类型、规模和效益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高技术园区。(2)中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发挥武汉特有的科技资源、人才教育、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基础研究和孵化转化体系和机

8、制, 发展成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板块之一的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平台,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中心。(3)武汉区域经济发展引擎:从“武汉1+8城市圈”视野来看,武汉科技新城是武汉市重要的扩展动力源,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形成具有中心聚集效应的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第07条 武汉科技新城应重点营造和培育可持续的“全球同步,世界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其内涵包括:(1)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包括行政管理模式及运营效率,即基于科学研究和产业区的发展,最有利于可持续性创新的运转理念、技 术和模式,体现开放性、宽容性、前瞻性、效率性。(2)一流的科技水平:以领先的科研设施条件、科研氛围、科研活动、高层次

9、的科研会议、论坛、实验室和研究型院校为依托,创建与 世界领先科技对接、交流对话的科技水平。(3)一流的人才和企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企业,以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托,尤其是理论创新人才以及将科学知识产业化的工程技术 人才,具有管理创新机制的企业。(4)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一流的环境包括融于自然、尊重自然、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区型人文 环境,以及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迸发的社会文化网络,即智者乐居的环境,拥有自然的山、水、林;一流的设施包括高效的运营设施、 创新设施、商贸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第08条 武汉科技新城发展目标是:以创新、服务为理念,构筑创新产业园地、科技服务平

10、台;以宜人、生态为理念,塑造山水园林城市、多彩宜人生活。即:创新型、服务化、宜人性、生态城。第09条 武汉科技新城的城市功能是: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 元复合城市地区。(1)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光电、通信、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科技新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武汉科技新城赖以生存的根 本。规划建立更加流畅的研发、孵化、融资渠道,使之能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大力拓展相关产业,发展消费电子、医药、服装等 新型环保型制造业,形成具有研发、生产优势的产业集群。(2)创新服务为特色: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创新体系建设将依赖本地区的创新服务水平。

11、本规划将城市用地布局、空间结构、环境景观、 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创新服务营造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3)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走向多元化、复合化,使其具有居住、商业、 文化、游憩等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功能,注重塑造城市的归属感、城市魅力。惟其如此,这个区域方能保持鲜活的创造力,促 进城市的长远发展。第10条 城市规模。规划至2020年,武汉科技新城城市规模将达到人口 97万人,建设用地158平方公里。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第11条 在认真分析现状用地、科学评估东扩区用地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三个

12、思路,规划确立武汉科技新城“向东集束拓展,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复合化、簇群化”的空间发展策略。第12条 向东集束拓展的策略:从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二次创业的内因,以及武汉城市圈与鄂东紧密联系的外因的双重影响,科技新城向 东拓展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以跨越式生长的方式在其东部区域形成复合功能的城区,与现有建成区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立体复合化交通线路构成城市联系的动脉集束,并连通左岭、葛店与鄂州形成沿新、老武黄公路和沿长江的城市连绵带。第13条 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建立TOD(Traffic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EOD(Environment O

13、riented Development,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规划以交通为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同时提出生态优先, 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交通的先导建设,引导城市发展。第14条 复合化、簇群化: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生产、教学、研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互动,即实现创新和创业良性互 动发展。保持高新园区的持续活力及土地综合开发效能,形成密集的商业、办公、居住、体育、休闲娱乐的“簇群状”的复合区 域。第15条武汉科技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条主轴,四大簇团;一个都市核心,三个支撑中心;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第16条 一条主轴:以三环线连接高新三路形成自西至东

14、贯穿于整个武汉科技新城,并保持东向拓展趋势的中心快速交通轴线。这一高速 的交通线路,是科技新城对外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物质和能量集束。与南北的高新一路、高新二路、高新六路等,形成武汉科 技新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第17条 由东西向的三环线一一高新三路与南北向的三环线一一南环线主干线十字交叉,将东拓后的武汉科技新城划分为四大簇团:(1)西北簇团即关山簇团在现有城市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地布局和配套设施,整合现有商业、居住以及关东、关南产业园区,形成 以鲁巷广场、光谷步行街为核心的商业区片,位于华光大道入口的商务中心,沿光谷大道布局的以光电子、激光、通讯等为主的科 技产业区,以关山大道为轴线的居住

15、区片,以珞喻路、民族大道为轴线的教育研发区片。(2)西南簇团即流芳簇团以汤逊湖为依托,整合庙山、藏龙岛、流芳部分用地,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兴的教育产业园区和高水准的居 住组团,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和滨湖景观风貌,形成以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轻制造业为主的融科教、产业、居住、游憩为一体的 簇团。(3)东北簇团即九峰簇团以九峰森林公园为依托,包含东拓后高新三路以北的用地,以东向延伸的森林大道、高新一路、高新二路为发展轴线,布置多元复合化的用地单元,以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教育科研、电子信息、居住等功能为主。在其南部与高新三路另一 侧的用地结合布置科技新城的中心区。(4)东南簇团即梁子簇团为高新三路以南、

16、光谷二路以东区域,其南侧抵达后梁子湖岸线,成为武汉科技新城从东湖走向梁子湖这一宏 大格局的重要区域。规划发展轻制造业、流通业、旅游度假、景观房地产等产业。其北部与高新三路另一侧的用地结合布置科技新 城的中心区。第18条 一个都市核心:在梁子簇团和九峰簇团靠近高新三路的两侧建设武汉科技新城的都市核心、创新中心和智力核。发展行政管理、 金融商贸、配套服务、会议展览、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构造武汉科技新城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东部中心、中国重要的创新 服务的职能。第19条 三个支撑中心:在关山簇团以鲁巷广场为核心、在流芳簇团以流芳新市镇为核心、在九峰簇团以王家店为核心,分别形成三个次 级的簇团中心,鲁巷中心以商业服务为主导,流芳中心以产业服务为主导,王家店中心以旅游服务为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