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44294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铜陵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为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

2、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领神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

3、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这几种观点:有专家

4、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

5、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他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的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的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6、。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

7、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

8、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

9、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

10、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

11、事也 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整理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整理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整理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

12、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徙知瀛州。改火:一年。筠:竹。 8.“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9.“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整理怎样的心情? 10.默写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

13、林打叶声全词(10%)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24%) 嗨,迈克周海亮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 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 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

14、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他们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

15、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忘却,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果真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