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40367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型农田水利实施计划方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县水务局二一年十月 目 录综合说明1(一)项目建设概要6(二)年度工程建设内容及实施计划11(三)主要单项工程设计141. 工程建设内容142设计依据153. 渠道配套与改造设计164. 小型水源工程设计24(四)施工组织设计27(五)工程投资、资金筹措及管理31(六)效益分析37(七)项目建设组织与实施45(八)工程运行管理47附件:设计概算书*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综合说明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35号)、*省人

2、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办发201053号)和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的要求,以及*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实际效果,强化工程配套,延伸设施功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突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大、中、小、微与渠系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机制,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村组集体等为载体,变政府主

3、导为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努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渠道配套建设为主,高台地辅以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该项目由*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工作。设计队具有丙级资质,从事水利水电设计工作有二十余年的经验。建设目标和任务:*县2010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项目区内基本完成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工程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旱涝保收。2010年项目区位于*乡的*村、*村、*村和*村。共新建农渠9.3千米/4条,整治斗渠0.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8.7千米/26条,新建水池66口,整治平塘8口。思路和依据:该项目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位于我县新马公路主干道上,交通通讯较为便捷同时符合我县水利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本次规划以*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拟建工程能有效地配置项目区的水资源,能有效地弥补项目区的水利用率不高的缺陷,能有效地利用*水库左干渠和平斗渠,右干渠*斗渠,增加有效灌面,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有*水库右干渠*斗渠和左干渠和平斗渠已接

5、至项目区;有小(二)型水库1座,小微水利87处,并有新寺河过境,水资源丰富,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项目区是我县商品粮生产基地乡镇,也是我县的产粮大乡,以栽种水稻为主,项目区以农业灌溉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其资源优势与我县的产粮大县密切相关。项目实施后,会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保证率,将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使项目区的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大地促进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程建设标准:节水灌溉工程要达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标准;渠道防渗工程要达到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

6、182004)标准,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7;灌排水工程要达到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SL/T246-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标准;雨水集蓄工程要达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标准;塘坝除险加固工程要达到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参照*省用水定额(修订)(川水发20104号)标准;农田灌排水质: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标准的规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数量:2010年小型农田专项工程计划在*乡的*、*等四个村实施。共新建渠道9.3千米/4条,整治斗渠0.7千

7、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8.7千米/26条,新建水池66口,整治平塘8口。其中:*村:整治塘坝工程2处,新建蓄水池16口,新建农渠2.2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4千米/8条。*村:整治塘坝3处,新建水池15口,新建农渠2.9千米/1条,整治*斗渠0.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7条。*村:整治塘坝工程2处,新建蓄水池18口,新建农渠2.5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5条。*村:整治塘坝工程1处、新建蓄水池17口,新建渠道1.7千米/1条,新建田间渠道2.1千米/6条。民办公助建设方式:一是建前群众发动到位。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将工程类型、投劳折资、补助标准、项目负责人等形

8、成方案,张榜公示,让群众充分参与,确保项目实施科学合理、群众满意。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打卡到户“的原则,让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监督、自主管理。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二是建中统筹推进到位。把项目实施作为当地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采取“四包四定”的工作机制,按照“年有目标、季有要求、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进度”的要求,将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建后验收管护到位。工程完工后,由县领导小组组建验收组按卡验收、逐一销号。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分别确定单户、联户、用水协会、村社组织负责项目建后管理,专门建立管护基金,落实管护补助,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

9、资金及筹措:*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经测算共需投资748.9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738.86万元,临时工程费用6.27万元,独立费用4.3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中央财政补助3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万元,群众自筹现金106.32万元,投劳折资242.68万元。效益: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47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16亩,新增蓄、引、提能力95.36万方,新增节水能力16.3万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4万公斤, 新增经济效益135.97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58.5元。渠道水利用率提高到0.7以上,提高灌溉保证率10%以上

10、。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有力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组织管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把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县上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县长、县人大、县政协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督促办公室,项目乡、村均成立相应机构,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群众主动参与水利建设和建后管护运行的主动性及能动性,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一

11、)项目建设概要1、项目区现状(1)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项目区历史悠久,属革命老区,包括*乡*、*、*、*等四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07人。幅员*hm2,耕地面积6481亩,其中:田3475亩,地3006亩,人均耕地1.08亩。2009年,项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4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0元。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384亩,粮食单产350.3公斤,粮食总产量2586.5吨,人均粮食430.6公斤。(2)项目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地处陕北低山与陕中丘陵过渡地带的*乡的*、*、*、*四个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为*村,距*新县城*km

12、,交通要道*马公路和*河贯穿项目区。地形地貌:*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于浅丘带坝地形区,低山、浅丘地形地貌,海拔高程330600m,河床开阔、地势较平坦,山丘以长条形树枝状为主,部分呈馒头状。气候:*县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春季回暖不稳定,少雨,常春旱;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分布不均,常有旱涝;秋季短,降温快,绵雨显著;冬季干旱少雨,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5.7,变动幅度在15.317.5之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9月,最低气温1.4(1975年12月中旬),最低月(元月)平均气温

13、5.9,最高月(8月)平均气温27.4,多年平均无霜期285天,最长345天,最短252天。多年平均日照1566.0h,日照率为35%。春季平均日照380.5h,占全年的27%;夏季平均日照570.8h,占全年的40.5%;秋季平均日照270.6%,占全年的19.2%;冬季平均日照187.4h,占全年的13.3%。最高月达275.5h,出现在8月,最低月仅12.5h,出现在12月,在年际分配上,最高年达1622.5h,最低年为1248.7h,相差高达373.8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6.2mg/L,变幅为15.7%16.7%。多年平均风速1.39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

14、8.7m/s。土壤: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黄粘土及冲积土带,从土壤颗粒分布情况来看,大致为粘土与轻粘土。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32km2,其中:轻度0.64 km2,中度0.66km2,强度1.02 km2。多年平均流失深度2.7mm,侵蚀模数为2728t/ km2。水文地质: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56mm,平均径流深373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的81%,冬春季(114月)降水占全年的19%。平均蒸发量在1104.3mm以上。项目区地质构造简单,形态单一,岩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5度,断裂不发育。以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为主,岩性为棕紫色泥质粉砂岩与紫红色砂质

15、粘土岩及灰白色、黄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水形式零星分布。由于含水层受到切割和破坏以及各含水层之间不具较好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储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自然灾害情况旱灾:据气象站资料,1959年-1980年的22年中,发生旱灾47次,平均每年2.1次,其中夏旱发生21次;发生伏旱26次,夏伏旱同时发生34次。洪灾:据气象站资料,1959-1981年共23年,大雨266次,暴雨86次,洪灾16次,秋淋22次。年最多出现18次大雨,8次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约1.7次。风雹及山地灾害:据气象站统计,1956-2009年的53年中偶有发生,发生季节一般在5-8月,8月最多。1954年-2009年55年中,未发生较大的山地灾害。耕地情况:项目区共有耕地6481亩,其中:田3475亩,地3006亩,实际灌面1043亩,现有高产稳产耕地面积584亩,中低产田面积5897亩。中低产田中,稻田主要有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含培肥)型两种类型,旱地主要有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两种类型。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项目区中低产田等级为6-7级,有的甚至为8-9级(稻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