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402452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归纳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重点一、课外拓展“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遂与外人间隔( )( ) 不足为外人道(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 ) 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 ) 今义( )闻:古义( ) 今义( )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

2、,咸来问讯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课内阅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补足原文。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

3、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qin m tio yo hun su jin wi y y三、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古义:听见;今义:新闻;嗅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五、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快乐悠闲,自得其乐。这个人(渔人)一一详尽地向桃源人说出了他所听到的事情,(桃源人)都感叹惋惜不已。六、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

4、田美池桑竹之属2.a.“甚异之。”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和不顺,都可能历经苦难和艰辛,而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5、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C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

7、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答: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

8、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答:表明桃花源

9、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答:(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四

10、.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答: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

11、句作简要评注。答: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答: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答: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陋室铭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1本文选

12、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词类活用【牢】: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乱】: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侵扰。解释

13、各句加线的词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只是 )(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二. 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山不一定要高 ,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2.斯是陋室,惟吾得馨。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

14、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三.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