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334865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简介第一篇:读“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有感(黄彩云)阅读,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 读教师阅读力有感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黄彩云 关于阅读的价值,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暑期捧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被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这本书是一扇窗,一扇门,给我的教师生涯指明一条明亮的道路。这本书在2014年被评定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浙江教师最喜爱阅读的20本书,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作者从对教师阅读的现状和认识,自身的阅读促进成长的经历,学校推动教师阅读的经验以及自身的阅读体会这四个层面

2、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杰出教师成名成家的路径,也让人对阅读之余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阅读如此重要,但阅读不被重视的现状是非常普遍的。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人均纸质读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书以外的书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人均阅读量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在阅读上,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止一点点。对此现状,我国也呼唤着全民阅读。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作者指出教师应该读书充电,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

3、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求知的热情。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引领学生爱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都应有的担当。美国教育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闫学老师认为:“阅读,帮助教师至少在精神上突围。一个爱阅读的教师,生命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必要的实践与经验,只有阅读能让自己变得富有智慧,充满活力,幸福涌动。” 然而,很多人认为工作忙碌没时间阅读,但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自己愿意挤总是有的。那教师是否应该身体力行,挤时间来学习,促进自我的发展呢?

4、曾经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四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自己每天都抽时间读书。一个大国的总理都每天抽时间读书,那么一般人因忙碌而无暇读书就会显得有些牵强,其实只要你想,你肯定是可以挤出时间的。 平时我也喜欢阅读,以保持好的心态和好的工作状态,但大部分读的是文学类书籍,看完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才发现自己阅读的局限性,这本书如及时雨般为我点亮了阅读的方向。作者在书中介绍到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对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的五个阶段的分类: 第一类是案例型书籍,如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案例型书籍呈现丰富的现象,往往是一线专家型教师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二类经验型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

5、的建议。经验型书籍是优秀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第三类是分析性书籍,如埃默等著的中学课程管理。这类书籍往往包含一种或几种武器,并用精当的解释,例如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以及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清晰阐述的书籍。 第四类是原理型书籍,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原理型书籍往往是对某门学科基本原理的概括总结。 第五类是哲学型书籍,包括一切哲学大师的作品。因为任何学问,追根溯源都可以从哲学那里找到源头。 这样螺旋式提升,循序渐进的阅读类型会让读者找到方向,读得更上一层楼。 作者用热情和真诚唤醒了热爱读书的种子,为阅读指明了方向,介绍了方法。我深刻地感受到,当阅读成为教师专业和职业成长的一部分,

6、当阅读对教师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当阅读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食粮,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师个人的教育成长力。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刘波老师这样,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第二篇:孩子的精神食粮孩子的精神食粮曹文轩与黄蓓佳作品比较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付飞摘要:曹文轩与黄蓓佳写的都是“成长小说”,他们同样关注现在儿童的成长。然而他们选取的时代背景、角度以及艺术手法又有很大不同。曹文轩的小说以上世纪60年代苏北农村生活为背景,他用那个时代儿童的苦难来感动今天的读者,文笔纯美富有诗意。黄蓓佳则以当代城市生活为背景,反映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关键词:时代背景角度艺术

7、手法前言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天瓢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黄蓓佳,江苏如皋人。北京大学毕业。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小船,小船我要飞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心声等。曹文轩与黄蓓佳都写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对现在处处养尊处优的孩子可以说是情感教育的课堂。然而他二人的写作又是有很大差异的。下面本文拟从时代背景、角度,艺术手法三方面加以分析。一、时代背景翻开曹文轩的小说,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人物生活环境及命运的苦。小说根植于上世纪6

8、0年代苏北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常常面临饥饿和灾难。很多作家在写到这段历史时,都直接披露了人们生活的苦难,如路遥的小说。对于这一点,曹文轩更是没有回避,他把苦难推向极致。不同的是,他把当时贫困的生活诗意化了,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诗一般的语言、唯美的境界、纯美的人物,是曹文轩小说突出的特色。可是这一切都不过是贫困这个大背景上的美丽点缀。他选取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作品中儿童的苦难形象。苦难,让他笔下的儿童形象放射出更美得光彩。面对苦难,他们没有惊慌失措,在淡定从容中进行不屈的反抗。青铜葵花中青铜和葵花的遭

9、遇让人为之辛酸,悲然泪下。而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对苦难生活的倔强反抗。在苦难面前他们是从容的,镇定的,从没抱怨上天对他们的不公,也从没有悲观绝望过。“曹文轩顽强地不让他笔下的人物在苦难面前倒下去,即使有违艺术上的真实。这都是因为他鄙弃那种惊慌失措的,叫苦连天的态度,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态度。这一点在青铜葵花中得到完美体现。葵花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各种各样的磨难 丧母,丧父,水灾,蝗灾,寒冷,饥饿等等,好像所有的灾难都降临在这个不幸小女孩头上然而她却始终没有被打垮。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水,面对天光地净的蝗灾,他们每个人,始终像勇敢的水手,坚定地迎向永恒的风雨。漫天无际的清贫

10、,如同一根凌厉的鞭子,悬挂在一家人的头上,可他们却平心静气地忙碌着,他们出河入海,割茅草,卖芦花鞋,不慌不忙地等待春暖花开的时节。黄蓓佳则以现在城市生活为背景,在物质上是丰富的。然而这一代的儿童每天却要面对繁重的功课负担,让他们叫苦连天。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成长问题等等,给现在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压力。黄蓓佳的作品,让人看到一般不被成人所理解的儿童世界的精神追求。飘来的狗儿中有大主张的狗儿,我要做好孩子中不动声色抗争的金玲,今天我是升旗手中有英雄主义情节的肖晓,他们身上都显示出儿童的精神力量。黄蓓佳说:“我相信孩子的眼力,很多时候,他们比大人更加入木三分。”华兹华斯也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11、儿童的身上具有一种神性,表现为智慧和精神力量。二、写作角度曹文轩说:“今天的人需要感动,通过感动,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当今的孩子们每天被太多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时刻刻面临家庭和学校的压力,生活中太多美好事物他们感受不到,相反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黑暗。对周围的世界他们表现越来越冷漠,甚至产生恶意。这一代儿童在物质上是丰富的,感情上却很贫乏。曹文轩说:“现代人在痛苦面前缺乏先人们那样的风度。”他用他的作品告诉孩子苦难,也告诉他们选择坚强。用旧社会孩子的苦难感动今天儿童。仅仅苦难,还不足以让人感动,关键是面对苦难的风度。他笔下的儿童还有这样一些特

12、点:(一)倔强。面对苦难,他们没有惊慌失措,在淡定从容中进行着不屈的反抗。青铜葵花中的青铜沉默坚毅。草房子中的细马更是异常地倔强早熟,独自一人为后母重建家园,照料已疯傻的后母。根鸟中的根鸟为了追求梦想,更是经历了千辛万难经受了各种诱惑。(二)充满温情。儿童评论家张美妮教授评述:“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草房子中桑桑在病中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捧出深深的爱;青铜对葵花深深的兄妹之情。他的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感动了明天的读者。如果说曹文轩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感动了今天的孩子。那黄蓓佳就是用她笔

13、下的儿童为今天的孩子树立了“榜样”。尽管他们不是完美的,却努力可爱。我要做好孩子主人公金玲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孩子,她成绩一般,惟一的长项是她的作文。面对升学的压力,她决心做一个“好孩子”,从此开始了不懈努力。金玲的形象很有普遍性,应该说大多数的孩子都像金玲一样聪明,但一遇到学习上就犯糊涂。作者为现在的孩子树立了一个正面“典型”。现在的儿童,养尊处优惯了,很难承受学习上的压力,很容易自暴自弃。金玲的身上,有那么一股倔强劲儿,是值得所有孩子学习的。另外,她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可爱的儿童形象。热情勇敢的肖晓,懂事体贴的赵安迪,善良忠诚的单明明,天使一般的杜小亚。小读者在黄蓓佳的作品中总是不知不觉受到这些孩

14、子的感染。三 艺术手法曹文轩坚持一贯的古典,唯美的创作风格,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即使是描写苦难,也不可思议地绽放美丽和优雅。他说:“痛苦是美丽的。”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无不呈现诗意和美。青铜葵花中在写到蝗灾过后,青铜和葵花去挖芦根充饥时,青铜想给葵花打一只野鸭,结果两个人在大雨中失散了。在彼此寻找而又找不到的令人揪心的时刻,当他们浑身泥泞地见面后,在这样的场面里,作者竟然也能发现美。他写道“雨过天晴时,青铜牵着牛,一瘸一拐地走出了芦苇荡。牛背上坐着葵花。她挎着篮子,那里面的芦根,早已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一根根,像象牙一般的白。”被命运的风雨打得晕头转向时,美依然存在。再比如冰项链写葵花戴

15、上项链的美时,“刘老师的眼前就站了一个带银项链的葵花。这样一个女孩儿,实在太迷人了。刘老师竟一时回不过神来,痴痴地想着有那么一个戴银项链的女孩儿,她的名字叫葵花。”用诗的语言来渲染美。此外草房子中的纸月恬静纯洁与超凡出世般的书卷气,白雀飘飘欲仙的美貌和忧郁,杜小康绝顶聪明及其鹤立鸡群似的高贵气度无不带着超凡脱俗的美。曹文轩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和他比起来,黄蓓佳作品中的儿童就像是活在我们周围,更加真实可感。在大街上,你随处可发现他们的身影。自从金玲的形象问世以来,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无数个“金玲”。亲亲我的妈妈直面当下的现实生活,近距离地贴近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如实再现孩子们表

16、面看来枯燥乏味实际上还是相当丰富的生活空间。主人公赵安迪是个患有轻微孤独症的孩子,在与患有轻微抑郁症的母亲相处过程中由隔膜,冷淡到互相依赖。展示了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四总结虽然曹文轩和黄蓓佳选取的时代背景、角度以及艺术手法都不一样,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现代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比较,我发现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通的地方。他们笔下的儿童都是充满温情、美好、可爱的。他们的作品让今天的儿童深受感动、启发,为当今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粮食。注释:曹文轩:感动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 第一版 第51页黄蓓佳: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勇者中国青年报 2006-7-3黄蓓佳: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勇者中国青年报 2006-7-3曹文轩感动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 第一版 第4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