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教育的灵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330860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爱教育的灵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爱教育的灵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爱教育的灵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爱教育的灵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爱教育的灵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爱教育的灵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爱教育的灵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澄海区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参评封面单位河美小学作者 mt t黄静珍题目师爱,教育的灵魂撰写时间2013.7师爱,教育的灵魂内容摘要: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爱学生是对学生的关注、给予、 尊重。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师爱中增强自信、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键词:关爱 尊重激励 健康成长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我们教师心中永恒的主题。爱学 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学生灵魂的工程

2、师,首先要爱学生,继而以自己高尚的道德 情操,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的行为;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学无止境,师爱的源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学海无涯,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到 老,学到老。”小学阶段是学生渴求知识的时期,对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 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我现在带的这个班,是从一年级开始的,班里有一位徐姓小朋友,他聪明活泼,勤学 好问。他除了学

3、好课本上的知识,还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因而他认识掌握的字词、懂得的 知识比班里的其他同学要多得多。从十万个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到大 自然未解之谜、UFO之谜等等,他都阅读过,且记忆得不错。他有时会冷不丁地向我 提问题,什么“光合作用”、“果蔬里含的维生素”、“宇宙中的恒星、行星”等等。哎,这 小家伙是在考老师。还好,我一贯也喜欢看书,也算知道得不少,基本上还能应付得了。 有时,看到我能回答他的问题,他还翘起大拇指,说:“老师,你真棒!”我有时也提几个 问题考考他,让他知道老师比他懂得多。作为老师,如果只是懂得书本上的知识,那是远 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拓宽视野,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赢得学

4、生的爱戴,学生的学习 效率提高了,我也教得比较轻松。二、为人师表,师爱的基础。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 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 己,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 能收到“不令而行”的成效。作为班主任,我平时要求学生要仪表大方,上课时不戴帽子、不戴手套,上衣要拉上 拉链、扣好扣子。有一次,因天气很冷,我就加了一个外套,刚进教室,就有一个学生说: “老师,你的上衣拉链没拉上。”我有点尴尬,但我迅速把衣服拉好,并回敬学生一个微 笑,向她说了声“谢谢

5、! ”那一刻我内心无比喜悦,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很在意我说的话, 并付诸行动。我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作为老师,课前就必 须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 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课下时间,我坚持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们也很喜 欢跟我谈心。我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我自己首先做好表率,遇见同事主动打招呼。学 生帮我拿东西,我会说“谢谢”。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们都很懂礼仪,同学之间互相关心, 友好相处,很少出现打闹的现象。只要你一进教室,他们就会笑眯眯地、异口同声地向你 问好。遇见其他老师,也会主动打招呼,受到了学校领导、老

6、师的一致好评。三、大爱无私,师爱的准则。一个班的学生,从家庭条件、人物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而,教师应 有“普遍关爱”的思想,决不能“偏爱”。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 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对于后进生,却总是批评、指责,甚至 厌恶,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态度。后进生、学困生,他们本身就有点自卑感,我们要把更多 的爱倾注给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对差生,要“严中有爱”,对优等 生,要“爱中有严”,宽严相济,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好学生犯了错误 要批评,坏学生做对了要表扬。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才能好好学习,不断进 取。

7、班里的优秀生郑小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学习认真,书写工整,成绩在班里总 是名列前茅。他每天听到的基本是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声。可是有一次,他居然忘记带语文 课本来学校,我就批评了他。虽然不是很严厉,但他已经知道错了,低着头,脸涨得通红, 眼泪也快掉下来了。过后,有同学悄悄问我:“老师,小博同学学习那么好,我以为你不 会批评他呢。”我说:“不管是谁,只要有错误,老师是有责任提出批评,并帮助他改正的。” 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地点点头。在班里,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有爱的气氛,让学 生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我还吸收后进 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

8、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委以任务的 方法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关 心、集体的温暖,同时也能关心他人,为集体争创荣誉。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 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 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 生。四、尊重学生,师爱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 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爱护自己、要求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 承认自己

9、人格和能力的一种心理。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也是 人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的肯定和支持,他们也会因此 更自尊和自信;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 基础和前提,也同样使教师对自身充满自信。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们不仅应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更应该改变观念,尊重学生。 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就不可能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也就不会有师生之间 的协调的合作关系。班里有一位女生,她说话时咬音不准,反应也较迟钝。课堂上,她不敢举于回答问题, 怕同学们笑她。于是,我先教育

10、班里的同学不要笑话她,又找她谈话,告诉她,其实她的 回答是很好的,只要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一定能赢得掌声的。在我的鼓励下,她增强 了自信心,终于能大胆地发言了。班里的问题生、后进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关心、肯定和鼓励,长期坚持下去, 他们就会在老师的期待、帮助下,消除灰色心理的阴影,与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闪出 他们特有的光彩,体验到成功。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同学小陈,他很聪明,但贪玩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成绩不太好,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 爱心,他可能就掉队了。在课堂上,只要老师提了问题,他会立刻举手。但由于没认真思 考,回答总不那么

11、完整、准确,惹得同学哄堂大笑。上课时他总坐不住,喜欢站起来,有 时还东张西望,跟老师打小报告:这同学在搞小动作,那同学在说悄悄话哎,自己都 管不住了,还管别人。我课下多次找他聊天,他保证以后一定改正,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 后来我发现他热爱集体,劳动起来不怕累,不怕脏。曾经好几次,有同学身体不舒服,吐 了一地,其他的同学一看,马上跑开了,只有小陈走过去,二话不说,拿起扫把,又找来 一些沙子,盖在呕吐物上面,然后清扫干净。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每次都及时在班里表 扬他,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他也看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从此以后,他克服了很多缺点, 同学们也喜欢跟他在一起。到期末,我提议、同学们一致通过,把

12、他评为班里的“进步生”。“宽容谅解也是教育。”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 备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宽容施爱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心目 中可亲、可敬、可以推心置腹信赖的人,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快乐生活。老师真挚、纯洁、无私、 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 性的健康成长。帅爱,是春风、是雨露、是明灯是学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师爱像一束阳光照亮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像一缕春风吹拂学生的心灵,抚平学生失败的 忧伤;它又像一泓清泉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养料。当我们把 一颗真诚的爱心交给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学生时, 学生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人民文学出版社4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韩延明新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