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3012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桩的动力测试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动测方法是在能量守恒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牛顿碰撞定律,根据打桩时测得的贯入度来推算桩的极限承载力。相应的计算公式也就 称为动力打桩公式(简称打桩公式)。打桩公式有很多种,一度成为除静荷载试验以外唯一 能用来推断桩承载力的现场试验方法。虽然打桩公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准确 判断桩的承载力,但至今国外的不少单位和技术人员还在应用,并且已有不少改进。近代的动测技术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应力波理论就被用以 分析打桩过程,1931年伊萨克斯(D. V. Isaacs)首先指出,桩顶受到桩锤冲击后,冲击能 量是

2、以波动形式传至桩底的,因此可用一维波动方程来描述。但当时的解答过于复杂,只能 用于极简单的边界条件,因而实用价值不大。1938年福克斯(E. N. Fox)在作了许多简化 假定后,对打桩过程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得出了能用于实际打桩分析的波动方程解答。1950年史密斯(E. A. Smith)对锤-桩-土体系提出了用一系列质块、弹簧和阻尼器组成 的离散化计算模型,并用差分方程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求得了较为精确的数值解。1960 年他发表了 “打桩分析的波动方程法”这一著名论文,对打桩过程中桩的贯入性状进行了分 析,并讨论了桩锤、锤垫、桩帽、桩垫以及桩和土的模拟问题,在文中定义了离散化模型涉 及的

3、全部参数,并从各种不同的应用波动方程的打桩实例中,提供了这些参数的建议值,从 而使波动方程分析方法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国外许多学者如福尔汉德(P. W. Fore hand)和里斯(J. L. Reese)、萨蒙(Samon)、毛斯莱(E. T. Mosley)、爱德华兹 (Edwards)、劳沃雷(L. L. Lowery)、柯伊尔(H. M. Coyle)、波勒斯(J. E. Bowles)、 达维松(M. T. Davisson)、劳契(F. Rausche)以及高勃尔(G. G. Goble)等在计算机程序 编制、参数确定、可靠性研究以及波动方程法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

4、大量的工作。此外, 瑞典的费休(H. C. Fisher)从50年代起就研究行波理论的图解法。上述学者的研究工作对 发展波动方程的应用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计算机程序是应用波动方程方法的关键,所 以,在这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仅在美国就有十余种程序得到广泛采用,各种程序均有其特 点和适用条件。例如:TEI是德克萨斯运输研究所编制的能考虑桩身接头和松动等困素的程 序;OCEAN WAVE程序和TIDY WAVE程序与TTI程序基本相同,但前者包括了新型液 压锤的模拟,后者则以桩顶的实测力作为输入,可减少因桩锤等模拟不当而引起的误差; WEAP程序是凯斯西部后备大学编制的适用于柴油桩锤的程序;DU

5、KFOR程序是杜克大学 编制的可以考虑打桩时残余应力的程序;SWEAP程序则是WEAP程序和DUKFOR程序的 结合;PSI程序能作考虑残余应力的多锤分析,对难打的桩的特性作出较好的描述,还能按 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进行模拟轴向荷载试验的计算;CAPWAP程序是一个反分析程序,它 根据桩顶处实测的力和加速度数据计算桩的承载力和阻力分布,可随时根据计算结果与实测 值的对比情况,调整输入参数和阻力分布,重新计算,直至吻合为止。此外,荷兰富国国际 工程地质顾问公司编制的WAVEQ、SRD程序以及荷兰HBM液压锤公司等也都有自己的波 动方程计算程序。波动方程应用于动测技术的另一类方法是将桩作为连续的弹性

6、杆,在对边界条件作适当 处理或简化后,设法直接对偏微分方程积分求解。丹麦工业大学的汉森教授(B. Hasen)等 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荷兰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研究所(TNO)的柯顿(V. Koten)也 在简化的假定条件下,利用线性代换和阶跃函数,得出了无限长桩在锤击作用下考虑桩侧阻 力对应力波的衰减作用的闭合解。70年代初,他们研制成TNO桩检测系统,用于检验桩的 完整性和桩身质量。后来,通过在砂土中的静、动试验对比,证明可以用动测方法确定静载 下桩的承载力,于是又研制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TNOWAVE程序)。此外,CASE 法也是属于这一类的方法,它是由高勃尔等人在1964年开始

7、研究的,在几千根桩上进行了 试验,并研制了相应的打桩分析仪。瑞典生产的PID打桩分析仪也是以CASE法为原理制 成的。近年来,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桩的动测技术在美国和欧洲又有新的发展。在预估承载 力方面,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就地灌注桩的承载力测试,对如何充分发挥土的阻力又不致 使桩顶或桩身引起破坏的问题,研究出一些措施。在计算程序上,出现了采用连续模型及特 征线法的CAPWAPC程序。法国的高宁(Gonin)等则认为锤击力波通过桩身时所动员的桩 侧阻力与静载下发挥的桩侧阻力毫无关系,因此常用的锤击方法存在着严重缺点,他们提出 了一种崭新的动测承载力的方法,并研制了新的动测设备,使锤击力的作用时

8、间延长,更接 近于静载曲线。对端承桩和特殊土质条件下桩的承载力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和应用波动方程法 的实例分析。在桩身质量检验方面,随着电子量测仪器的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低应变动测法已 被证明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荷兰、奥地利、西德以及美国一些地区目前已广泛采用。如荷 兰又改进了原来的测试系统,推出TNO携带式FPDS-2型基础桩诊断系统。在桩土系统的 动静性状方面,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动测技术的可靠性,如为使实测应力波与计 算波形更为吻合,进行室内模型桩试验以改进桩侧阻力的计算模型。在锤击和现场量测设备 方面,也有很多改进,例如创造了碟簧式桩锤和预应力碟簧式桩帽等,其作用都是使锤击应 力峰值减

9、小而使应力波的持续时间增长,从而使锤和桩不易损坏而提高打桩时的贯入效率。 另外对桩顶力和加速度的量测方法和所用的传感器等也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目前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桩的动测仪器有下列几种:1. PID打桩分析仪PID打桩分析仪是由瑞典乌泼萨拉大学等根据CASE法原理研制成功,并由瑞典打桩技 术发展公司生产的。其主要功能除可用来检验桩的完整性和预估承载力外,还可测定打桩时 桩身的锤击应力。2. TNO基础桩诊断系统由荷兰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研究所研制成的这一检测仪器是一种声波式的测试仪。该仪 器体积小,重量轻,适宜于现场试验。TNO诊断系统最初仅用于检验桩的完整性,后来又 研制了动荷载试验和打桩分析

10、的方法及计算程序,可用来预估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和桩的荷 载-沉降特性以及监测打桩过程中桩和桩锤的性能,并可根据土的性质、锤的参数和桩的尺 寸,对打桩效率和可行性作出判断。3. PDA打桩分析仪PDA打桩分析仪是由美国桩动力公司(PDI公司)在高勃尔教授主持下生产的。可用 来检验桩的完整性并利用CAPWAPC程序预估桩的承载力。该仪器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 能代表高应变测桩技术水平的主流仪器。同时,PDI公司还研制生产了专用于低应变测试的 PIT分析仪,在动测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4. PDR打桩记录仪PDR打桩记录仪是由荷兰富国国际工程地质公司生产的。可以监测打桩过程并同时显 示出打桩时桩的承载力

11、。上述动测仪器及相应测试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仪器例如PID、PIT、TNO 和PDA等在国内也有不少单位使用。1985年在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上,福 契(J. A. Focht)所作的关于“桩和其他深基础”的总报告中,公布了向世界各地询问有关 确定单桩垂直承载力的方法的调查结果,在被询问的专家中,有30%的人回答在粘性土中 可用动测法(波动方程法),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则有50%的人认为可用动测法。不少国家 已将桩的动测法列入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会在1983年就将 CASE法和CAPWAP法作为学会建议的方法列入学会野外及室内试验委员会编制的规范,

12、 加拿大基础工程学会规范(1977年)规定,桩的承载力可用动力打桩公式、波动方程和打 桩分析仪进行预估或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在荷兰,规定所有灌注桩均须经过动力检测,西德 在广泛应用动测法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委员会从1980年开始制定有关动测步骤、方法与数 据处理的建议,并于1984年正式出版桩的动测规程的第二稿。他们不仅将桩的动测技术用 来解决桩的质量检验以及一般桩的承载力测定,而且成功地应用在大直径灌注桩甚至沉井和 复杂的桩柱中。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桩的动力测试技术。1972年,湖南大学周光龙提出了 桩基参数动测法,对开创我国桩的动测方法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随着我国桩基工程 的发

13、展,许多部门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桩的动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使我国桩的动测技术得到蓬勃的发展。1978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唐念慈等 人在渤海油田12号平台的钢管桩动力测试中与渤海石油公司设计院等单位合作编制了 BF81程序,它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以锤心初速度为初始条件的波动方程应用程序。甘肃省建 筑科学研究所也于1980年编制了与CAPWAP程序相类似的以输入实测力波为初始条件的 波动方程的计算机分析程序,它可以消除桩顶以上锤、锤垫、桩帽、桩垫等模拟参数的误差, 并且在研究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的基础上,为准确确定土的动参数提供了可能性。在检验 桩的质量和完整性方面,我

14、国从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应用法国首创的机械阻抗法。这种 方法的试验设备比较简便,便于在我国推广。1978年首先由湖南大学振动研究室和四川省 成都市城市建设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西安公路研究所研制成功。1981年先后在陕西、广西 等地的大桥工程中进行现场试验,效果较好。随后,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城建研究所等又研制 了专用的ZK-2型桩基振动检验仪。此外,成都市城建研究所对激振器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传 感器的选择方面都作了较多的研究和反复比较试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吸取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对桩的动测仪器和应用技术 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大量的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发挥该所的技术优势,研制了 独

15、具特色的测桩仪器、配套软件和测试分析技术,在国内的桩基动测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其所研制的RSM系列桩基动测分析仪功能强、精度高、可靠性好,能适应现场较差的使用 环境,是国内动测仪器的主导产品。在研究和发展我国独特的动测方法方面,湖南大学土木系振动小组周光龙等人首先发表 了 “用动力法测定桩基各种参数的原理、方法和分析”一文,探索用简单的锤击或重物冲击 方法,获得桩-土体系的自振频率和其它动参数,并换算成桩的承载力。动参数法在1985年 正式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并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又有新的改进。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着重 研究了桩侧土摩阻力大小以及桩尖土性质对各阶共振频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16、新的 计算桩长的公式和判断桩体质量的方法。综合上述成果而形成的共振法试桩技术经过大量的 工程试验和100多个静、动试验对比而取得成功。该方法在1985年通过部级鉴定,并于1986 年研制成GZD-86型桩动测自动控制系统,经部级鉴定合格。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建设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共同研究成功的锤击贯入法,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另一种桩的动测 方法。它通过不同落高的重锤,对桩顶施加瞬时锤击力Pd使桩产生贯入度,根据实测的Pd 和相应的累计贯入度关系曲线与同一桩的静荷载试验曲线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桩的静、动对 比试验结果的相关分析,求出桩的极限承载力。西安公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 同研究成功的水电效应法是通过在桩顶上的水容器内放电,对桩施加一瞬态冲击力来进行激 振。由于水介质不传递剪切波,故桩只受压缩波的作用而产生垂直向振动。然后通过分析桩 的振动波形来判断桩的质量。为了使该方法得以实施,研究并配置了相应的振源装置、水声 法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信号的处理装置。通过数百根桩的检验证明,其结果与钻芯等方法的 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