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295783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史记选读后感 胜败兵家事不期 读史记选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百度百科上如是说。没有人可以怀疑或撼动史记的低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巨著曾一度困惑我,就因为它为突出人物形象而做的那些努力。赞颂它的人太多了,我就来唱唱反调好了。 书中很多对细节的描写,真实

2、的让我怀疑。毕竟那些人物已经去世多年,就算再怎么考证,也不可能对其一言一行都有记载。项羽本纪成功塑造了一位绝世英雄,同时也完美的找出了导致这位英雄失败的性格缺陷。书中开篇就讲了一个小故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用我再搬当年老师让我们记在书上的评语大家也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而后各种细节描写,让项羽这个人跃然纸上:“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精确的语句和动作,令人叫绝。但正因为如此,我

3、不愿意用这些来评判项羽这个人。逃难中的叔侄两人总不会随身带着史官记录言行吧? 有一处十分让我郁闷:作为项羽将来一定会灭秦称王的铺垫,有这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流传甚广,为项羽的崛起做了许多贡献。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没听到过吗?残暴如他,怎么能放任别人觊觎他的位置?而他竟然从来都没派人剿灭项氏,真不像他的风格。 而作为史书,最重要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居然也禁不住考证。最有名的乌江自刎,早些年也被学者考证出并不是在乌江。虽然只说地点不是江边,但是我已经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自刎场景是子虚乌有。 这一切的缘由,倒也不难分析出来。讲项羽之死,司马迁总结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

4、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因此之前项羽做的那些傻事或者他根本没做的全是为了给这句话做铺垫。但是他的总结,又和他的记录在很多方面起了冲突:如果项羽居功自傲,专断残暴,缺少谋略,不重用人才,只凭力大无穷就成功灭秦了?称霸天下了?就战无不胜了?怎么说也要有一些人在追随他,辅佐他,还要有他自己的正确决定才能做到吧。又想把这个人塑造成绝世英雄,又得为他已知的失败找借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司马迁用自己出色的文学笔法来描绘项羽,运用的手段不必说,甚至不惜颠倒历史。 在秦始皇本纪里,司马迁就说过,秦朝的覆灭

5、是因为“仁义不施”。简简单单四个字,把纷繁复杂的世情明了化。儒家讲究施仁义,似乎施仁义就能解决一切难题。那么,楚汉相争的悲剧是因为秦始皇施仁义没有将六国的后人屠杀殆尽,还是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施仁义没有将刘邦的脑袋削下来? 项羽的失败没有那么简单,刘邦的胜利也没那么轻松。如果司马迁拼命抬高项羽不仅仅是因为他实在喜欢这位英雄,那么剩下的一半原因就是,他在不动声色地贬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贬低秦始皇情有可原,因为大汉朝的合法要建立在秦的无道上。那么对刘邦的贬低,则是出于他内心的愤慨。不要再崇拜这位起于草莽的开国皇帝,他建国后将身边的功臣一一屠杀,比秦始皇残暴多了。 有人说,文史之乱,始于丘明,说的是最

6、早将文学创作引入史书里的人,是写左传的左丘明。就像“郑伯克段于鄢”中一个“克”字,就能感觉到郑伯的做法是不符合仁义礼教的。换成“伐”或“戮”都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一字褒贬,春秋笔法”。虽然史书因此精彩生动的很多,但到底掺杂了太多笔者的感情,让人不能不忧伤。 我也曾一度迷恋太史公笔下的西楚霸王,也一度较真的去纠结他笔下的漏洞,认为既然是历史人物就必须真实描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些明显就是编出来的故事决不能出现,我想告诉全世界司马迁是个骗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被高中老师批为无知,因 为我怀疑司马迁。公认的伟人怎么能受到怀疑呢?作为一个无名小辈,是没有资格妄图撼动前人的。另外,司马迁是文学

7、家和历史学家,运用点文学手法在史书里有问题吗? 历史没有对与错,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对错也只在人心。反正他们都已经死去那么久,文学家史学家们评说了无数,现在的人各种历史翻拍剧也已经把他们毁得稀碎,太在意这些过往也没必要了。就让我们兜着自己仅剩无几的节操,好好地继续活下去吧。篇2:史记读后感 论史记 论文摘要:史记在中华古代历史上存在三千多年,它能够永保价值、永保拥戴的原因。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是一部创时代意义伟大的史书,它的优势以及价值。尽管史记被光环环绕,它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项羽本纪、重要性、缺点 一: 史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司马迁叙写的悲惨经历。 有一种东西总会令我们突生震撼,有一种

8、东西总会令我们为之感动,有一种东西总会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史记我读后或者可以说是大多数读者的感受。在历史的年轮中,翻滚潮流,洗尽铅华,史记总以一种以它特有的姿态为我们多见。 史记,为二千年前汉武帝时司马迁所写,也可以称为太史公纪或太史公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在此文化修养极高的环境下成长,十岁时便可通读古代史书,二十岁便开始环游各地。聪慧好学的他对文学具有一种以生俱来的喜爱,受父亲的影响,他更加对此进行探索研究。人有生老病死,事态有炎凉变化。司马谈遭受了一些不幸、痛苦的经历,积劳成疾,抱病而死。临终时嘱托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职业(也就是继续为太史令),司马迁

9、痛哭流泣地接受父亲的遗嘱,开始了漫漫叙写史书的征程。 二:史记主题内容及起影响。 史记内容包括:本纪十二卷、年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 卷、列传七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在史记以前,没有这样大部的史书,也没有记、表、书、传的体例。这都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材料,大抵都是从古史中取来的。如:尚书、国语、国策、世本,以及汉初时的楚汉春秋,都是史记的来源。后来有些事也都是司马迁自己所经历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史书,作为第一部通史。史记记述了我国黄帝的上古传说,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史记单单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的滚滚历史,三千年的恩恩怨怨,三千

10、年的改朝换代,三千年的种种。史记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这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发展为我们所知。西方人以其历史作为世界十大历史著作,而中国我想也就是史记可以列入其列。史记不愧为一部浩瀚的历史巨作,担当起中国文化瑰宝?魁首?。 三、史记积极作用,以及不可避免的错误。 史记在二十四史中列为第一部,可见其重要性。史记在文学上有三个特点:(1)、富于情感。司马迁是个情感丰富的人,然而他的遭遇并不好,所以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史书中,就是借着古人发着牢骚。我们可以从列传中第一篇伯夷传中看到,说许多?怨耶!非耶!?的话,完全是在牢骚话,和?史?风马牛不相及。此外他记述项羽而称本纪,记陈涉

11、而称世家,及替刺客、游侠作传,全是 凭着感情的冲动,失去理性的束缚。拿史学眼光来看,会觉得不好。但是换成文学的眼光,这确是极好的。(2)、善于描写。司马迁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能够活画出一个人的申请态度来。例如:项羽本纪云:?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本纪云: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二人同是看秦始皇,都是在羡慕秦始皇,但二人说的话和语气却不同。项羽的话,不可移给高帝,高低的话,定不可移给项羽。这正是描写的妙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3)、趋于自然。司马迁的史记,可算于当时的白话文。不将究锻炼修饰,只是白描。而且他的用字也是喜欢通俗的字。例如; 尚书?平章百

12、姓?,?平?解作?便?,史记.五帝本纪,采用尚书,老实改作?便章百姓?。所以,我们说史记是自然的。我们既可以把它当史看,也可以当文学来看,这有点像现代的历史小说。 尽管史记的文学历史地位及其高就,但是拿真正史学眼光来看,还是有些缺点的。例如存在(1)记载失真。老子传屈原传,所叙事迹,很多不准确。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庄生,留侯世家中的四皓,实际都不在情理之中。清儒早已辨定其不足信。又如:屈原在渔夫中的所说的渔夫,多半是屈原的寓言,未必正有其人;而司马迁把他写入传中,放在?顷襄王怒而迁之?之下,接着说?乃作怀沙之赋?,好像真有其人一样。(2)、体例不当。不管拿新旧史学的眼光来看,不对的地方很多。例如:

13、为项羽作本纪,为陈涉作世家,却不为楚怀王孙心列传。(3)、自相矛盾。例如韩 非传云:?作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皇见孤愤内外储之书。?而自序云:?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到底会死先著说难孤愤,而后被囚于秦,还是被囚于秦,而后著说难孤愤,两处必有一处错误。(4)、次序错乱。例如司马相如传,不宜在西南夷传之下,匈奴传何得在李广传卫霍传之间。赵翼说:他是做一篇,录一篇,做完之后,没有整理过。这话是对的。 四、史记精彩片段项羽本纪解读。 我们可以来赏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

14、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读书做到能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法,仅仅才能抵挡一人而已,没必要来学,要学就应该学习可以抵挡万人的本领。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项籍的年轻气盛,少年阳气方刚。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已!?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抗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以惮籍矣。秦始皇盛装游览会稽,横渡浙江之时,项梁和项羽同众人一样围观观看渡江盛况。项羽看过秦始皇之后,脱口而言:?不久之后,我必可以取代他!此时项梁惊恐被人听到,此乃杀头大罪,并且他们还算畏罪潜逃之人,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警告他:?不要随便说话,祸从

15、口出,此话足以杀头。?尽管当时项梁当时是那样说的,但是自此以后,项梁开始认为项羽是个可造之材, 并非普通人啊!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在现在而言是一米八以上的大高个,不仅高,而且赤手一人可以举起青铜所铸的大鼎,力气可以说力大无穷,为人惧惮,就连那些吴中本地的年轻男子,都十分害怕惧惮项羽。 年轻的项羽的在今后的起义复楚道路上将年强才气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项羽是胜过刘邦的,刘邦为起义前可以毫无保留的说他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而项羽确是自小背负复楚重担,在叔叔项梁教导下向着统治者走去。所以项羽的自身条件可以说是很符合来当君王的,威猛、才气和才智过人,并且有很好的旗号去起义来复国,今后还有一批忠于自己的文武战将,还有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协助他的亚夫。但不管任何人都有弱项,太过自信,有些狂妄,使他未能真正登上峰顶,成为一代君王,名垂千古。这也许就是命,但我个人还是更敬佩项羽多于刘邦。项羽够骨气,连在乌江自刎时也是豪壮的,光明磊落、立于天地的男子汉,谁又能说他不可歌可泣?也许太史公也是欣赏赞叹项羽,依附于自己的情感,将项羽列为本纪,在他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