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情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28403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学情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体育学情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学情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学情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课教学形式有关。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给了我新的启迪: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小学三、四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都能

2、得到有效锻炼,使两个年级的学生体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下了很大的工夫,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本学期在我校我任教的年级是三、四年级共6个班180多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四年级的学生整体比较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三年级一共有五个班,每个班级的学情,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都有区别。在身体素质方面二年四班学生在同年级中相对比较突出。四年二班比较了解是我上三年级带过的,其最大特点就是班级整体的精神面貌比较好,团体的运动项目上表现比较突出。二、教学的成绩方面在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因此,我在课中加强了队列、身体姿态的训

3、练,在体育课上我还采用对行为习惯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多表扬,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采用多提醒加表扬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半个多月的强化,学生很快适应了体育课,上课的常规、站队、精神面貌显著提高,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使学生激发了练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因此我增大游戏性质,比赛性质的练习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主动地仔细观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两人(多人)一组进行游戏,互相竞争,对比动作,增强了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往合作的意识。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验到要想取胜,必须增强体质,从而增强了

4、主动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培养三小,即:小干部、小老师、小裁判,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随意状态下,学生进行活动的项目增多,教师顾不到,三小就能发挥作用。本学期,我还在课中进行足球教学,意外的发现学生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练习热情十分高涨,我趁此良机,在足球教学中加大练习次数,练习的难度,使练习强度增加,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素质,我还利用武术教学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悟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团结协作精神,期望通过努力取得好的成绩。此外,还带领学生在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上进行了尝试如夹包比赛,障碍滚铁环等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是学生普

5、遍反映很有意思,有兴趣继续学习,而且在区里的比赛中积累了经验,这可是不小的财富。在学校田径队的训练过程中,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训练,场地受限制就动手画场地,因地制宜的搞好训练,安排好合理的运动量,保证学生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在丰台区组织的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大大鼓舞了田径队的队员们,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三、 教学不足:1、有个别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整体一般,需要加强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质和意志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2、个别学生提高不明显,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制订特殊的教学计划,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身体素质特别出色的学生进步不是很明显,需进行专项方面的训练,并在身体素质上加强训练。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三)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四)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方法;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总之,半学期的教学已经过去,在教学中有许多收获,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旨在通过教学的分析和反思,能在下半学期的体育与健身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和改进,更好的让体育课堂为学生综合的身体素质发展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