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24496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愁》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愁》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愁》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愁教学反思思乡-我们永恒的主题,诗中之“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最近的诗歌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总萦绕在我们的心中。怎

2、样才能提升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呢?很多同学喜欢看小说,玩手机,在课堂上冒着被老师收缴的危险也在所不辞,那是因为小说,玩手机有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诗歌要靠什么来吸引读者呢?我们想那就是诗歌的美,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总来说之,就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增强了对诗歌的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美。不过这并不能真正激发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因为这些诗歌再美,那也是别人的作品,要想真正激发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我想还应该使同学们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从哪来呢?如果要学生漫无边际地写一首诗歌,那对于初中生我们来说可能不切实际。有很多诗歌的形式很美,我们何不借鉴某一首诗

3、歌的形式,拟定一个话题来实行仿写呢?这样,我们有一个模仿的形式,在一定的框架内,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应该很好下手。我们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在学生熟读了诗歌,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形式,品味了语言,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们循序渐进,首先模仿“乡愁是”这个句式写一句话。“乡愁”这种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要想仿写好这个句式,关键是要感悟出乡愁的特点,找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那就是乡愁给人的一种感受。我们互相提示:当你远在他乡,思念故乡,想念亲人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是不是有心烦意乱,归心似箭,酸苦涩的感受呢?我们觉得难度不大,不费吹灰之力,有很多同学很快就写好了,出乎老师的意料,

4、让老师感觉写得还真不赖。下面列举几个例子:1.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乡愁是一棵正在延伸的藤蔓,时间越久,爬得越高。3.乡愁是一颗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4.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漫无边际。趁胜追击,紧接着我们模仿这首诗歌的形式,以“快乐”“幸福”“烦恼”或其它词语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刚开始,有的同学们“哇”的一声,抱怨说这太难了。我们几个故作轻松地说:“这难吗?小意思了,不信我们马上以“幸福”为话题作一首念给你们听听,听好了!”小时候幸福是母亲一个温暖的怀抱我在哭闹母亲在笑;长大后幸福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后来啊幸福是朋友一句轻声的问候听在耳里暖在心

5、里;而现在幸福是学生每次小小的进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们的“砖”抛出去了,目的是为了引出其他同学的“玉”。正如我们想看到的,同学们听完之后露出了信服和赞许的笑容,很快都进入构思状态。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急切地拿着已经完成的稿子给老师看,询问老师的看法,好像这是他们完成的一项巨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老师没有直接给他们修改,而是帮他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再加以斟酌。看了这些同学的作品,老师心中暗暗窃喜,虽然笔法还有些稚嫩,但老师想这或许达到了他上这节课的目的了。下面是几位学生的作品:小时候/爱是一颗小小的糖果/含在嘴里/甜在心里;长大后/爱是一件薄薄的大衣/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后来

6、啊/爱是一张矮矮的方桌/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爱是一个窄窄的厨房/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九年(1)班王月月春天思念是满天飘洒的雨丝缠缠绵绵漫无边际;夏天思念是一轮灸热的红日热情似火心如煎熬;秋天思念是遍地纷飞的黄叶触目伤怀肝肠欲断;冬天思念是随风飞舞的雪花白雪皑皑我在呆望。九年(1)杨旭小时候/快乐是一支诱人的棒棒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长大后/快乐是一张小小的奖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后来啊/快乐是一次困难的跨越/累在外头/乐在里头;而现在/快乐是一次满意的月考/成则不骄/败则不馁。 九年()班李丹小时候幸福是一个红红的萍果我咬一口她咬一口;长大后幸福是一张洁白的纸条我传过去她传过来

7、;后来啊幸福是一叶小小的船儿我在这头她在那头;而现在幸福是一窄窄的椅子我坐椅上她坐我腿上。九年(1)班杨怒这个切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有几个同学在平时上课,嘴巴根本不受大脑控制,想说就说,多少次老师不得不因此停下来讲纪律,而今天,恰恰是这几个同学写出了令老师暗暗叫好的诗歌,让老师刮目相看。我们不禁想起了平时上课,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的同学踊跃来问老师呢?为什么没有这么精彩的答案呢?“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击荡生波”。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有了兴趣,我们的思维就会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8、“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9、。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邮票”“船票”坟

10、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