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2345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读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下面是学习啦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

2、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

3、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定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

4、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么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为语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

5、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的呼叹作用而已。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不可想象,原始人刚刚学会说话,或者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单纯的文学作品。因此歌舞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的一段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又如河图玉版也有一段记载: 古越俗祭

6、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歌舞是互相结合的。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个人吹着竹筒,被发而舞,这正是歌舞和音乐相结合的最好的说明。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着。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

7、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最珍贵的东西。为了表示它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第90页,鲁迅译)。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或于后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

8、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而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原始人不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认为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观的意志随便改变。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企图用它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用它去影响神,以达到某种愿望;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对现实的要求,而方法则是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这是属于艺术的创作。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 虽然是以祝词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因为从词句上看,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命令。这里,

9、作者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他如相传为舜的祠田辞(文心雕龙?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记?滑稽列传)等,都是想通过诗歌形式的语言来达到某种幻想的目的,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说,诗歌的发展,又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密切关系。 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散文本来不用韵,但它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要求简短、精炼,便于记诵,所以往往有节奏、有韵调而富于诗的味道。先秦散文中常杂有大量韵语,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例如: 无偏无颇(古本作颇

10、,今本作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尚书洪范 又如: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传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上 凡韵语部分,大抵也就是语言的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的部分。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散文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

11、人民,对其所接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虽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

12、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见北山经、海外经、大荒北经),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崦行(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发生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

13、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增加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见博物志,但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国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经图赞奇肱国赞云: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是博物志本据山海经,而今本经文逸之),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认为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

14、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耒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制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而在神话传说中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这就是神话的积极意义。 现在举出几个著名的古代神话简述如下: (一)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有这样一段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

15、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它反映了我国原始人对自然作斗争的无比伟大的力量。显然,神话的创作者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是这样想象的:最初的时候,天地不知为什么经过一度大破坏,洪水暴发了,火也焚烧起来了,人类和一切生物都毁灭了。后来女娲这个女神想尽了方法,才把天地重新创造起来。她扑灭了炎火,弄干了洪水,树立了四极,然后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类来,才有今天的世界。所以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但淮南子这一片段的记载不完全,必须参考其他文献,上述意义才更明显。例如风俗通义引俗说,谓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纟恒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纟恒人也(太平御览七十八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