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22757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土地资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土地资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土地资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 土地资源王炜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存在问题。2、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

2、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对我们的生存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自主学习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有三大类,包括农业用地, 和 。2、我国土地资源总量 ,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 。我国耕地 ,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 ,后备耕地 。3、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的 区、 区。南方耕地以 为主,北方以 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 。4、我国把“十分 、 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讲授新课大家看课本图3.10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看后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打开三幅挂图:中

3、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土地分布与地形区、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学生回答问题)做70页活动题,然后找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再由其他同学补充。(屏幕显示)土地资源类型名称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耕地湿润及半湿润平原、丘陵林地湿润及半湿润山地草地半干旱及干旱高原、山地未利用土地半干旱及干旱高原、山地、盆地(教师总结)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土地主要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

4、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答)劣势(屏幕显示板书)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生答)水田湿润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秦岭淮河对比分析两侧的温度带和干湿程度的区别?南方为亚热带、热带,降水多,属湿润地区。北方为暖温带、中温带降水少,属半湿润地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看图我国北方和南方水资源的比较,比较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南北分布差异,并且评价这种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对农业生产是否合理?土地资源_多_少(北方、南方)水资源_不足_

5、有余(北方、南方)这种匹配对农业生产来说_(合理或不合理)(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让同学们分别看图3.11,然后分别叫几名同学朗读其文字说明。(师问)这几幅图说明在土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回答)略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显示板书)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这都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好由学生答出这一结论)(显示板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大家看图3.12(对其中每一幅图,教师要做必要的介绍)。做73页的活动题,然后分组讨论,针对耕地、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对症下药,谈谈你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点评。阅读73页的阅读材料,“我国的耕地危机与良田建设”。课堂小结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或者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