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21181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化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近代化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近代化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化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化的探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家是魏源和严复;魏源严复生活时期鸦片战争时期戊戌变法 时期代表阶级地主 阶级资产阶级 主张设立 工厂 ,制造 轮船 、 枪炮 兴办 民用工业 ;认为要 救国 ,只有 效仿西方 推行 维新改革 ,救亡图存 ;思想主张 学习西方 练兵方法 ; 批判 闭关锁国政策 ,抨击 封建顽固势力概括思想学习西方 先进的军事技术 (如器物);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代表作编写 海国图志 一书 ,翻译的外国著作,以 第一部翻译 天演论(内容)介绍 南洋 、 欧美 各国 历史地理(内容)“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进步观点目 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

2、;“ 自强保种 “ , 救亡图存 ,反对外国侵略 。影 响严复的思想在 洋务运动 中实践 ;魏源的思想在戊戌变法 中实践 ;中国 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无无实践活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19 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18 98年 6月到 9 月1911 年 10 月 10日武昌起义1915 年 创办 青年杂志领导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资产 阶级派别洋务 派维 新派革命 派激进 派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 的军事 技术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 器物 等)(英国 的 君主立宪制)(美国 的 民主共和国

3、)中央: 奕?“ 先进的中国人 ” 康有为陈独秀提出“民主”和“科学”领导人地方:左宗棠 、 李鸿章 、“ 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 ”: 谭嗣同孙中山李大钊 “第一个举社会主义大旗”张之洞、曾国藩“ 戊戌六君子 ”指 谭嗣同 、 刘光第鲁迅 狂人日记 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胡适白话文 代替文言文 前期: 自强 为口号,创办 改革 政府机构,裁汰 冗官 ,任用前期 :近代 军事 工业 如:维新人士;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提倡 民主 、反对 独裁转折; 后期: 求富 为口号,创办鼓励私人 兴办 工矿企业(民族、民权、民生) 提倡 科学 ,反对 迷信盲从内容近代 民用 工业 如:开办 新式学堂 ( 如:

4、京师大学堂) 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 ;“驱除鞑虏, 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开始 兴办 新式学堂 。 18 62年 成立创办 报刊 , 开放言论 。恢复中华,后期 :京师同文 馆 训练 新式军队;创立民国,宣传 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是 洋务 派 创办第一所 新式学堂平均地权”实践活动性质洋务运动失败 的封建统治者 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既是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反 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 资新文化运动近代一次 空前的思想解放 运动积极作用意 义影 响结 果局限性 引进 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

5、业;为中国 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 技术力量;客观上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 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没有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 中国富起来 。又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思想启蒙的作用无产阶级 民主 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 我国两千多年 的 封建帝制,使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对 东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重点补充: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因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中

6、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时间:1898 年;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19 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口号) “自强”和“求富”;新文化运动(口号) (大旗)“民主”和“科学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团体是强学会,他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刊;革命派的团体是兴中会,时间:1894 年,地点:美国檀香山;革命派的统一组织(政党)是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 年,地点:日本东京;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二卷改名新青年作为主要阵地;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 1918 年,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从此,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