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210781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人民进一步加强城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城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布单位】上海市【发布文号】沪府发200375号【发布日期】2003-12-24【生效日期】2003-12-24【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地方法规【文件来源】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的纲要(沪府发200375号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的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的纲要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

2、划(1999年-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认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上海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明确实施的重点和步骤,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及法制建设,特制定本纲要。 一、提高认识,明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充分认识实施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上海的城市性质、战略目标、发展方向,描绘了未来近2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指导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实施好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

3、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整体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在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竞争力,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以举办一届出

4、色的世博会为动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布局调整,继续加快浦东功能开发,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郊一体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立足于6340平方公里市域,统筹安排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坚持“双增双减”,增加绿化、增加公共空间,减少容积率、减少建筑总量;郊区积极推行“三个集中”,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

5、营集中。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加强上海的交通网络、产业布局、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与长江三角洲的衔接和联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把改善环境摆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高标准、严要求,在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和土地等资源有效利用的力度,使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把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积极利用、依法严管”的原则,完善保护规划,

6、健全保护法规,严格保护制度,在旧区改造和城市新一轮发展中,既创造时代精品,又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坚持体制创新与依法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特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法规建设和依法管理,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把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优化人口布局 (一)加强人口综合调控。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充分考虑城郊一体化进程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联动发展、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和人口综合调控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按照2020年全市总人口2000万左右规模,统筹安排城市规划。严格控制户籍人

7、口增长,合理调控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二)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加快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201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850万左右;2010年至2020年,进一步加大人口控制力度。 (三)加大郊区城镇吸引力度,促进郊区城镇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的居住、交通、生态环境和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郊区城镇集聚,促使人口在市域范围内合理布局。 三、优化城镇布局 (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和一般镇组成。中心城区规划要精心设计、力求完善,充分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繁荣繁华,并不断增强辐射和服务功能。郊区城镇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促进组团式发展,注重城

8、镇特色和风格,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有序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防止中心城区蔓延式发展和郊区沿交通线无序开发。 (二)集中力量建设新城。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加快郊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依托大交通和大产业支撑,规划建设若干个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人口规模在30万以上的新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三)稳步发展中心镇和一般镇。依托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节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充分利用各城镇的历史基础和发展优势,集中建设一批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四)加快归并农村自然村落和居民点。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管理,积极调整规模小

9、、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农村自然村落,加快推进居民点归并,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 四、优化产业布局 (一)加快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继续巩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管理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加快老工业区改造和升级;郊区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各区(县)要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国家级和

10、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临港新城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产业基地。继续推进“139”国家级、市级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创新基地建设,推动上海产业层次的提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整合乡镇工业区,归并乡镇零星工业点。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归并乡镇及乡镇以下的工业区及零星工业点,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的集约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一)优化城市生态布局。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大

11、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形成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约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二)严格控制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容量。根据“双增双减”的要求,中心城区住宅和商业办公新开发地块的净容积率分别按照低于2.5和4的标准进行控制,并根据不同的功能、景观、环境、风貌等条件,划分不同等级的开发强度分区,在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中采取不同的控制标准和管理办法。 (三)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大型片林建设,构筑“环、楔、廊、园、林”绿化系统。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加强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和延安路沿线的景观设计,建设生态景观走

12、廊。结合绿化及公共空间规划,加强城市雕塑建设,提升公共环境艺术的水平。 (四)加快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切实加强黄浦江两岸规划和土地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水景岸线。近期重点开发杨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世博会场址地区规划,建设好世博园区,为举办一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创造条件;加快编制南、北延伸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规划和土地控制,根据条件逐步开发。 (五)把崇明建成生态岛。按照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崇明发展规划,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

13、发建设的关系,加大崇明环境建设力度,把崇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岛,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控制煤炭消费,鼓励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90左右。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全面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和处置水平。 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以“三港两网”为重点,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陆上交通网

14、、内河航道网建设。积极推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互联互通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构筑长江三角洲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二)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力争到2010年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加快建设新的越江工程,疏通“瓶颈”路段,扩大中心城区交通容量。结合对外交通和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加快建设大型换乘枢纽和社会停车场。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 (三)加强能源建设,优化能源布局。坚持市内电源建设与市外电源布点同步、控制煤机总量与加快燃机建设同步的原则。201

15、0年前,基本形成以五大市内发电基地为主、两大市外发电基地和若干个其它市外来电为辅的电源布局。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中心城区燃气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 (四)建立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综合减灾体系。根据城市可能遭受的不同灾害特点,建立和完善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保障、防范体系。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一)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二)加大功能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力度。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完成“22X”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构筑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重点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以及松江大学园区、南汇科教园区,做精、做强若干所重点特色高校。建成公共卫生中心和一批现代化综合医院,建设上海市国际医学园区。 (三)加快普及型群众性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实际需要,建设一批博物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等普及型社会设施。 八、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 (一)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